亞洲首例!臺大醫院完成「氣管移植」 尖端技術受肯定

聽新聞

臺大醫院致力發展尖端醫療技術,「氣管移植」被視為是移植醫學領域的最後一項重大挑戰,台大外科部陳晉興教授領導的氣管移植團隊宣布,完成亞洲首例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手術。

▼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右)上台獻花,恭喜患者接受手術後重生。(圖/台大醫院提供)

胸腔外科陳晉興教授領導的氣管移植團隊,在本院及科技部再生醫學科技發展計畫的支持下,結合器官移植、自動化、力學、材料、幹細胞、醫學倫理領域等高度互補性的教授與醫師團隊,一同為製作仿生氣管的理想而努力。近年來已順利完成25例小動物及6例大動物組織工程氣管移植的動物實驗,同時是國內唯一通過主動脈氣管移植人體試驗的團隊。並於2021年2月,為44歲男性完成亞洲第一個以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成功,同時是世界第一個利用此方法治療結核性氣管病變成功的案例。不僅是治療,我們的研發更提前預防於基因著手,本院眼科與基因醫學團隊合作,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平台,逐步解密影響視覺神經性退化的關鍵基因。透過分析臺灣本土超過三百個家族患病病友的血液檢體,成功建構基因性視網膜退化本土基因資料庫,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包含自然科學 (Nature) 之系列子期刊 – 基因體醫學 (NPJ Genomic Medicine) 在內之多篇國際醫學期刊。 

切除長段氣管病變或狹窄,必須進行氣管移植或重建手術,至今仍然是全球胸腔醫學最困難的挑戰之一。過去世界各國團隊利用幹細胞組織工程技術研發的仿生氣管,植入病患體內後發生許多併發症,鮮少成功。直到2018年法國馬丁那 (Emmanuel Martinod) 醫師團隊利用大體捐贈的主動脈,冷凍於-80°C,解凍後植入病患體內,同時用訂製的氣管支架維持形狀,避免主動脈塌陷,此方法捐贈者及受贈者的血型不必相符,且不需使用抗排斥藥物。接受移植的13位病患 (癌症為主) ,12位存活超過三個月,而植入的主動脈,後來竟成功再生出氣管黏膜及軟骨,成為真正的氣管。此一方法堪稱是組織工程氣管移植史上的重大突破。

▼患者在手術後氣管支架位置良好。(圖/台大醫院提供)

一位44歲的男子,因結核性氣管病變引發5公分長之氣管嚴重狹窄及呼吸困難。先接受氣管支架置放後順利出院。但同年3月時因支架滑脫,引發呼吸衰竭,被插管後送到臺大醫院急救。病患緊急氣切後於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維持生命。很幸運於4月19日獲得主動脈捐贈,在葉克膜支持下進行病變切除及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術後恢復順利,於6月24日出院。O先生特地回到台大醫院感謝醫療團隊的照顧,讓他得以重生。他表示現在已經回復原本正常的生活及運動,早晚各走3公里,呼吸順暢。本病例是法國馬丁那團隊以外,亞洲第一個以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成功,同時是世界第一個利用此方法治療結核性氣管病變成功的案例。

在台灣,因為氣切或結核病造成氣管發炎者不在少數,另外也有因為癌症造成的氣管病變,過去只能裝氣管支架,但容易有滑脫問題,使生命再度陷入危險,國外目前也有利用此技術來治療因為新冠肺炎造成的氣管後遺症,讓未來因為氣管病變的患者可以有更多續命的機會。

先天性基因缺陷所造成的視覺神經性退化,常在孩童或青壯年時期就已發病,且多為雙眼同時發病,造成病患求學、就業、與生活的極大不便。以其中最常見的視網膜色素變性 (retinitis pigmentosa) 為例,許多患病學童從十歲左右起,就會有視野逐年縮小,夜間無法自行活動,再進一步影響到中心閱讀視力等症狀。受限於人體神經系統再生能力有限,此類疾病已經成為當今青壯年不可逆失明的主因,對病患以及家人,都是辛苦而漫長的歷程。過去因為相關基因複雜,病情多變,要給予病患準確診斷、病情諮詢、預後評估,以至於接軌治療,都非常困難。

▼視網膜退化是重要的不可逆致盲成因。(圖/台大醫院提供)

本院眼科與基因醫學團隊合作,揭曉在臺灣人口中,造成早發性視覺缺陷的重要基因。針對破壞感光細胞為主的遺傳性視網膜退化疾病族群,透過單一病患的抽血基因檢測,即可達成近六成之基因診斷率;而針對破壞視神經節細胞為主的遺傳性視神經退化疾病族群,也可達成超過四成之基因診斷率;若有家族多重患者檢體的比對分析,診斷率可望再增加10-15%。此一系列之成果,將可成為臺灣人口基因圖譜中,其中一項重要的資訊。

透過精確的基因診斷,加上影像分析技術的進展,醫師得以提供病友及其家屬較為準確的病情分析與預後評估,並且可以進一步判讀每位病友將來可接受治療的適當病情區間。目前國際上有多種新興醫療科技,皆針對視覺神經性退化疾病,努力開發治療方式,基因治療也是其中一種廣受期待的選項。以本院為例,透過解密本土重要之視覺缺陷基因,以及臨床診療與顯微手術設備之建立,目前已有兩種基因缺陷之病友,分別透過臨床試驗與罕病恩慈專案手術的形式,接受基因相關療法,初步結果均有樂觀進展。目前能被治療的基因缺陷雖仍屬極少數,但隨著醫療科技的持續進步,期望有越來越多的病友,有機會能接受治療,改善或延緩原本普遍被認為無藥可治的失明困境。

從臨床發掘病情,透過分子診斷,再尋求針對致病基因之治療,可說是「精準醫療」與「個人化醫療」的範例。臺大醫院眼科部在王一中主任,以及歷任胡芳蓉主任、楊中美主任的領導下,長期致力於眼科尖端醫療科技的進展;在近視防治與藥物研發,協助國家眼庫建置等重大醫療項目,皆卓然有成。此次眼科團隊與臺大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陳沛隆所長團隊之合作,解密視覺關鍵基因,並接軌新興臨床試驗治療,也是協助臺灣本土醫療再向前跨出重要的一步。多年來深耕並主持此計畫之眼科部陳達慶主治醫師,也於110年獲頒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是對年輕醫師科學家的高度肯定。
   

近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臺大醫院在嚴峻的疫情之下,除肩負配合國家政策堅守防疫措施,也持續努力於臨床各領域尖端醫療技術的進展。此次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成功及基因性視網膜退化之研究成果與臨床進展,希望能為臺灣病友,再提供一線新曙光。

 

(封面圖/臺大醫院提供)

臺大醫院 氣管移植 氣管支架 醫學期刊 視網膜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朝野開戰Live/防選罷法三讀!綠委破窗佔立法院議場

朝野開戰Live/防選罷法三讀!綠委破窗佔立法院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