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翁染疫釀血栓 3指頭發黑險截肢

聽新聞

70歲老翁5月感染COVID-19,此後右手發紫,甚至有3隻手指泛黑,發現竟是新冠病毒釀血栓險遭截肢,醫療團隊耗時3週清除軟泥般的血栓,經長時間復健後重拾正常生活。

▼老翁5月感染COVID-19,此後右手發紫,甚至有3隻手指泛黑。(圖/東森新聞)

國內今年5月爆發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隨疫情逐漸穩定,患者痊癒後的後遺症,漸漸受到醫界關注。

⚾世界棒球12強⚾超級循環賽 鎖定 CH51 東森新聞

根據北醫附醫觀察,超過半數COVID-19病患,可能出現肺部、心血管、神經肌肉骨骼系統以及心理認知方面的後遺症。

▼老翁3隻手指泛黑。(圖/東森新聞)

北醫附醫內科部主任、心臟內科醫師黃群耀今天表示,COVID-19不單是肺部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該院5月以來共收治132名COVID-19確診病患,其中就有4名重症患者出現靜脈血栓、1人出現動脈血栓。

黃群耀解釋,COVID-19病毒需結合ACE2受體才能進入細胞內部,而心血管系統中也有ACE2受體,一旦病毒入侵恐引起發炎反應,導致血管內皮、凝血功能失調,出現動脈或靜脈栓塞,也是重要併發症。

黃群耀說,患者若有靜脈血栓,會出現肢體腫脹、疼痛等症狀,而動脈血栓則會影響血液供應器官、危迫性較大;若血栓嚴重堵塞血管,甚至可能造成肢體缺血壞死,病患將會面臨截肢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有別一般常見血栓多出現在局部部位,COVID-19會導致的是廣泛、持續性的血栓。黃群耀指出,若全身性溶栓可能導致患者大出血,治療上必須採局部溶栓治療,慢慢清除血栓後,再以氣球擴張術促進血流。

▼70歲的周先生感染COVID-19送至北醫附醫治療,3隻手指出現泛黑壞疽。(圖/東森新聞)

年約70歲的周先生5月感染COVID-19送至北醫附醫治療,他的右手掌開始出現泛白、發紫現象,3隻手指甚至出現泛黑壞疽且手掌、關節僵硬無力,研判是染疫導致右手臂動脈瀰漫性血栓,稍一不慎即可能面臨截肢風險,醫療團隊花了3週慢慢清除軟泥般的血栓,這才化解截肢危機。

此後,復健團隊隨即介入,北醫附醫復健醫學部醫師林昀毅指出,復健團隊先後透過視訊、床邊指導,歷經多次物理及職能治療才逐漸恢復手部功能,但因染疫後心肺功能嚴重受損,連爬樓梯上5樓都要休息好幾次,所幸後來經過2個多月復健,才漸漸找回心肺功能,重拾正常生活。

▼70歲的周先生恐怕面臨截肢。(圖/東森新聞)

北醫附醫防疫專責病房主任、胸腔內科醫師周俊良表示,相較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COVID-19患者以輕症居多,卻有超過半數出現一種以上後遺症,包括疲倦易累、呼吸易喘、持續咳嗽,也常出現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胸悶胸痛、肺部纖維化、心肺功能下降、心悸、消化道症狀、肢體水腫、腎功能下降、嗅味覺異常、記憶力、專注力下降、腦霧、皮疹、掉髮等症狀。

周俊良說,在情緒心理方面,長時間的隔離與治療,甚至失去親人摯愛,病患也容易出現憂鬱、焦慮、失眠、悲愴反應等,更有約30%的重症病患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對於重返社會或職場造成極大的挑戰。

▼COVID-19患者以輕症居多,卻有超過半數出現一種以上後遺症。(圖/東森新聞)

部分後遺症無法透過藥物緩解,需要配合積極復健,並持續研發創新療法,才有機會改善,北醫附醫特別規劃設置COVID-19康復後患者的復健治療區,設有醫療級跑步機、手搖機、立定式腳踏車等心肺復健設備,以及體感遊戲、擴增實境(AR)等遊戲訓練,全程由專屬物理或職能治療師指導陪同,盼協助患者復健。

(封面圖/東森新聞)

老翁 染疫 手指 截肢 發黑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12強東京巨蛋爭金】11/22(五) 中華VS美國  精彩賽事請看東森新聞

【12強東京巨蛋爭金】11/22(五) 中華VS美國 精彩賽事請看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