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年輕人染疫容易猝死?重症醫揭4大關鍵

聽新聞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台灣爆發以來,陸續傳出死亡案例。以往大眾普遍認為新冠病毒對年長者、慢性病等高風險族群影響力較大,胸腔內科/黃軒醫師指出4大關鍵,年輕人一樣不能輕忽!

研究:住院、死亡率年輕人比年長者更高!

黃軒醫師表示,根據研究指出,美國在5月份開始,年齡50歲以下為住院的主要族群,約落在36%,接下來才是50歲~64歲的族群,約落在31%。研究人員發現,超過65歲的年長者住院比例逐漸減少。而在巴西也有相似的情況,自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發現小於39歲的死亡率為年長者的2倍,而40歲和50歲的死亡率又各別為年長者的4倍和3倍。


▼美國在5月份開始,年齡50歲以下為住院的主要族群。(圖/今健康)

#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 #年輕猝死 #猝死 #快樂缺氧 #免疫風暴 #基因缺陷 #英國變種病毒 #黃軒

 

為何年輕染疫也易猝死?重症醫指4大關鍵

 

越來越多專家開始探討、研究,沒有慢性病、小於50歲的年輕人為何成了主要病重、住院、甚至病逝的族群。黃軒醫師指出了4大關鍵。

 

英國變種病毒量超載


不論是美國或其他國家的學者,皆認為英國變種病毒的傳播率已增加了40~70%,而此病毒並不會侷限於年齡,不論是年長者或年輕人都會傳播。且不只傳播相當容易,更會讓人體體內帶有很高的病毒量,小於50歲者若感染這種變異病毒,也容易發展成重症。

 

免疫風暴


黃軒醫師也指出,美國西雅圖研究發現,新冠肺炎重症病患,除了容易出現民眾所知悉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外,有33%的患者甚至還會發生心肌病變。

 

醫師解釋,肺部感染所產生的感染源、內生毒素,也可能通過肺靜脈到達心臟,造成心臟工作能力下降。而重症患者的敗血症會刺激人體免疫系統,釋放出大量的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 α),此為一種促炎症細胞因子,一般而言由全身各組織的巨噬細胞所產生。具有細胞毒性風暴以及散佈性的休克現象,將會使得心血管系統功能出現障礙,心肌功能障礙正是敗血症中常被發現的「心臟猝死」。

 

快樂缺氧猝死


黃軒醫師表示,近日陸續傳出染疫患者猝死在家中,引起民眾所關注的快樂缺氧也是關鍵之一。患者往往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血氧濃度越來越低,且下降速度非常快,發現症狀欲就醫為時已晚,甚至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即將過世,這棘手的問題不論是無症狀患者、輕症患者都有可能帶來死亡。

 

基因缺損易猝死


不少研究指出,新冠肺炎容易猝死的案例與基因有關。一個跨28國的新冠肺炎的患者死亡基因分析顯示,患者體內有ORF1ab 4715L and S 蛋白614G 變異基因與高死亡感染有顯著的關聯。

 

另一方面,荷蘭也有研究發現染疫的年輕人容易猝死與基因缺損息息相關。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身體健康、沒有肥胖、沒有任何慢性疾病的患者,自身體內及母親體內都有X染色體TLR7的異常現象。此族群如遇新冠病毒重症引發敗血症,將無法刺激人體免疫系統與之抗衡,自然很快就會敗下陣來,導致容易猝死。

 


▼年輕染疫也猝死有四大關鍵。(圖/今健康)

#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 #年輕猝死 #猝死 #快樂缺氧 #免疫風暴 #基因缺陷 #英國變種病毒 #黃軒

 

年輕、無病史易忽略,醫:任何人都應提高警覺!

 

黃軒醫師表示,年輕、無任何病史是民眾非常容易忽略的一群人,加上病毒超載、細胞風暴、隱形缺氧、基因缺陷等問題,年輕人的猝死機率恐怕有別於大眾所想像。提醒民眾不論是年輕或年長者,都應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做好防疫,時時留意自身狀況,染疫者更應注意自己的症狀、血氧濃度的變化等,以策安全。

 


▼醫師表示,面對疫情,任何人都要提高警覺。(圖/今健康)

#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 #年輕猝死 #猝死 #快樂缺氧 #免疫風暴 #基因缺陷 #英國變種病毒 #黃軒

 

《延伸閱讀》

.千萬別戴口罩運動!醫:恐防疫失效、加重負擔,嚴重致死!

.醫揭「快樂缺氧」危險真相:2症狀在家發現快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以上言論不代表東森新聞立場

文章來源:為何年輕人染疫也容易猝死?重症醫揭4大關鍵!

由《鏡週刊》授權提供。


(封面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年輕人 染疫 猝死 疫情 防疫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銀杏恐轉中颱「對台影響」? 氣象署最新預測路徑曝光

銀杏恐轉中颱「對台影響」? 氣象署最新預測路徑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