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水情告急,但缺水容易引發地震嗎?中研院研究證實,過去包括2010年甲仙地震、2012年霧台地震及2016年美濃地震,都發生在2、3月,剛好都在冬末春初,水文荷重減少,台灣西部水位較低時發生,夏季則地震較少。
台灣陸地「季節儲水量變化」,跟「地震發生頻率」有關嗎?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這份報告,榮登國際期刊。2010年3月4日甲仙地震(規模6.4),2012年2月26日霧台地震(規模6.4),以及2016年2月6日美濃地震(規模6.6),都發生在2、3月,剛好都在冬末春初,台灣西部水位較低時發生,而夏季則地震較少。
▼中研院研究員發現,西半部冬末春初時,陸地儲水量少,易引發地震。(圖/東森新聞)
研究員指出,台灣西部季節地震活動度,在每年2月至4月達到高峰,而在7月至9月下降到最低值,與每年季節陸地,儲水量波動呈現負相關。暗示季節水文荷重的變化,是驅動地震活動度季節變化的主要機制。地震測報中心課長趙曉玲說:「我們認為這學術的研究結果,需要有有更多的學術上的研究,再做一些相關證明。」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認為,研究恐怕還需要其他證據來佐證。
▼研究員指出,台灣西部季節地震活動度,在每年2月至4月達到高峰。(圖/東森新聞)
地震測報中心課長趙曉玲表示,有一些較大地震,事實上是發生在夏季,像921地震是發生在9月,所以以現有資料來看,並沒有夏季地震比較偏少的。中研院研究員費時4年,發現西半部冬末春初時,陸地儲水量少,導致逆斷層的阻力減少,會更容易滑動,引發地震。不過氣象局的地震測報中心,持保留態度,有待其他的學術研究來佐證,是不是2到3月因為降雨少,更容易引發地震。
(封面圖/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