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局駁回「中天」新聞台執照引發的爭議:政商干擾下的新聞自由何去何從

聽新聞
▲中天電視的支持者手舉「新聞自由」標牌表達抗議。(圖/Getty Images)

台灣廣播電視主管機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11月18日稱,針對台灣「旺旺中時」集團旗下的中天新聞台「違規紀錄嚴重」、「內部自律機制失靈」等問題作出不予續牌決議。這意味著這家新聞台將在2020年12月12日起,無法再通過有線電視網絡播出。

該決定在台灣社會引發激烈討論。中天新聞集團反駁該委員會決定,指責其戕害大眾觀看新聞的權益,同時迫害新聞自由,表示將會向上訴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不管各自立場如何,許多分析都指出,「中天事件」其實再次引發台灣新聞媒體受政治以及商業層面操控的嚴重問題。

為何有關裁決會引發爭議?

自「解嚴」以來,台灣陸續開放報禁及無線電視牌照,媒體集團也借著新聞節目為自己建立政治影響力,對屬意或反對的政黨或政治人物過度宣傳或攻擊,許多媒體記者也順勢加入政黨成為政治人物,媒體與政界的關係一向過從甚密。

作為主管台灣媒體管制的獨立機關,「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在2006年正式掛牌,建立的初衷是希望可以就商業與政治如何投資或影響媒體依法進行合理管制。根據台灣法規規定,台灣有線電視新聞頻道,每六年都必須審核一次,更新營業執照。

該委員會委員由台灣行政院長提名,經立法委員審查投票通過或否決任命。但此次「中天案」仍引起台灣社會激烈爭論,有分析認為原因之一是該委員會在台灣一直沒有建立起足夠公信力及權威。

但翻開歷史,過去該委員會多次的委員提名都引起不小風波。其中,包含有人被批評政黨色彩太濃,父母投資中國大陸電信公司,本身資歷與電信新聞無關等。前幾年台灣舉行公投及北高市長選舉,當時假新聞資訊充斥及媒體失衡報導,該委員會的後續處理在台灣引起不滿和批評,認為其沒有作為。

台灣中正大學傳播學者羅世宏認為,近兩年台灣廣播電視主管機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希望重整步伐,對於各種媒體亂象(譬如假新聞或資金背景)進行嚴審。但因該委員會的威信尚未建立,民眾對該機關的信任感不足,決策或不決策,每每都引發議論。

另外,亦有分析指出,台灣民眾習慣在「同溫層」收看新聞,不同媒體立場極端不同卻早已習慣。「中天事件」引起社會極大反響的原因是,「中天」是收視率極高、收視率以百萬人次計的主流電視台,觀眾對於收看多年的電視台可能將從電視上消失,很難適應,也認為一定有政治操控在內。

不過,羅世宏向BBC中文分析,此次該委員會審閲「中天」執照一次,是向其他電視新聞媒體釋出警告信號。他強調,該委員會做出做嚴格的決定,可以是向台灣媒體畫下一條紅線,向大老闆們發出警吿,新聞媒體不能為政治人物造神,或成為老闆攻擊政敵的工具。「我們不能讓媒體老闆讓為他們可以當『造王者』,運用公共資源,也就是電視頻道,要做什麼就做什麼。」他說。

羅世宏特別解釋稱,經過「中天案」,往後全台灣都會檢視這個台灣廣播電視主管機構,在下一次審查其它不同立場的新聞媒體執照時,能否用同樣的嚴格標凖來審查,只有如此該委員會的公信力才能建立。

台灣中天電視大樓懸掛有「無限期支持言論自由」的標語,表達對換照被拒的抗議。
Getty Images
台灣中天電視大樓懸掛有「無限期支持言論自由」的標語,表達對換照被拒的抗議。

台媒的政治光譜:「綠媒」或「藍媒」?

粗略來分,傳統上台灣社會認為的「綠媒」,亦即持台灣本土立場的媒體包含「三立」,「民視」以及大報《自由時報》。

被稱為「藍媒」,也就是較親國民黨兩岸立場、力挺「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媒體,包含「中天」及該集團隸屬的「中視」及《中國時報》,「TVBS」新聞台與台灣老牌大報《聯合報》。

其他包含「東森」以及「年代」新聞,還有稍晚加入戰場的「壹電視」背後出資者,統獨色彩較淡,但也是大財團經營。前台灣首富、台灣宏達電老闆王雪紅是台灣TVBS的掌舵者。旺旺集團老闆蔡衍明也曾是台灣首富,這十多年來陸續買下傳統大報《中國時報》、中天新聞及中國電視公司頻道。親民進黨的「三立電視」是由台灣南部富商林昆海投資。

研究中國及台灣媒體政治的台灣政治大學助理教授黃兆年分析,此次「中天事件」不只是如台灣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所稱對於中天新聞內容管控失靈,編輯室被介入的「內部」編輯問題,更重要的是,從外部來看,台灣的特定媒體與中國大陸政府以及資金的往來,是否越來越明顯,並妨礙到台灣政府運作,資訊安全隱私甚至政治制度。

黃兆年研究指出,譬如2010 年 11 月,台灣監察院監察委員吳豐山調查稱中國政府以置入新聞的方式購買台灣報紙版面,對陸委會提出糾正案。根據當時台媒報導,吳豐山出示一份監察合約書,指出旺旺中時集團在北京的分公司,招攬中國政府的廣告業務,以兩倍價格再轉賣給台灣其他媒體。

台灣前立委黃國昌2020年10月底,在臉書貼文質疑中天新聞大股東蔡衍明介入新聞室運作,以個人政治喜好及意見影響新聞編輯流程,他張貼蔡衍明與旗下新聞高層的微信談話截圖,其中提到了許多事件及人物,質疑蔡衍明「指導」新聞編輯流程。

https://www.facebook.com/kcfor2016/photos/pcb.1624176414431260/1624174631098105

不過,蔡衍明及中天新聞則抨擊黃國昌稱這些截圖都是斷章取義,企圖混淆視聽。他們強調,微信中的談話內容是與新聞主管內部溝通,蔡衍明絶對無意影響新聞製作及編輯獨立。中天新聞台也強調,該電視台新聞採訪編輯獨立自主。

在與中天立場相反的一家電視台擔任政論節目企劃的金小姐(經要求化名)告訴BBC中文說,「之前我們的那個主持人被換掉,就是我們董事長看到她每天節目在捧那個政治人物,因為講他就有收視率啊,但董事長不管,她也不妥協,最後她就離開跳槽了。」

但是,除了政治干擾的情況,商業也一直影響著台灣的新聞媒體。

「台灣有新聞自由,但充斥媒體亂象」

「不只是我們電視台,你看到的每個電視台節目,幾乎都有業配(媒體與業務配合),就算不會直接說明,新聞同業都看得出來」,在台灣北部某電視台擔任記者多年的李先生對BBC中文說。

所謂新聞「業配」,是指業者與媒體合作,將「植入性廣告」以新聞的形式發佈。 

李先生解釋,現在一些店家或商品在電視報導上都會打上「馬賽克」,避免幫特定業者行銷。但是他說,一些所謂深度報導,甚至得過獎的「新聞節目」,有些內容其實是走在灰色空間,還是「業配」「採訪什麼餐廳、廠商或企業家,其實背後也就是「置入性行銷」,你們觀眾看不出來,我們電視圈的人都知道有腳本在背後。」

據分析,台灣的電視新聞節目一直是各大電視台收視率最高的節目,因此廣告收入最多,可以說是電視集團最賺錢的「金雞母」。

因此,商業介入媒體也一直困擾著編輯室。2010年,台灣《中國時報》資深記者黃哲斌在個人部落格中發言表示,因為無法忍受「業配」,辭去幹了十多年的媒體工作,並同時細述媒體「植入性行銷」的內幕,引起台灣社會高度關注。

https://www.facebook.com/MaYingjeou/posts/3729665060428932

「台灣報紙業配新聞領先國際潮流,自認觀念落伍告老還鄉。」黃哲斌在當年的聲明說。他又發起媒體改革連署,抨擊台灣政府花費鉅額公帑在媒體行「置入性行銷」,以新聞報道的形式,為自己的政績或個人宣傳,而沒有告知:「政府左手伸進我們的口袋,拿錢賄賂媒體,然後將右手伸進我們的腦袋。」

2011年,曾在台灣新聞電視台工作的台灣傳播學者劉蕙苓當時也指出,根據她的研究,台灣每條新聞都可依據新聞長度及內容買賣甚至「促銷」。

她告訴台媒,業者或政府向電視台購買一則新聞大約10萬台幣,促銷包含買一則主要時段新聞,附贈一或兩則冷門時段新聞的「優惠」,其中連線現場實時轉撥(SNG)熒幕下方的「跑馬字」幕也可以是贈品的選項。

line
Getty Images
社交媒體是台灣假新聞的新戰場。

研究台灣傳播政策多年的羅世宏告訴BBC中文稱,台灣媒體已發展到「有新聞自由,但充斥媒體亂象」的嚴重階段。他又說,除了「中天」之外,其他電視台不管立場都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只是他們嚴重程度不一。

台灣大學教授洪貞玲對香港媒體表示,她能理解台灣民眾為何對於媒體被審核,甚至不予換照的激烈反應。她說,台灣過去「黨國」對媒體高度控制,因此民主化之後,「確實我們也很害怕黨國幽靈(復辟),就算那個黨國幽靈不見得是國民黨,我們比較害怕的是國家會不會濫用權力。」但她認為,關掉一個新聞媒體不代表就是限制言論自由。

羅世宏則告訴BBC中文,台灣的新聞法規與英國相似,都強調新聞頻道是公共財產,需要對大眾負責,不能讓商業或政治力過度影響媒體,雖然目前情況十分嚴重。他認為此刻該是台灣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嚴格監督媒體,將「新聞還給新聞」的時候了。

中天 新聞 新聞自由 換照 失敗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康芮吹出「台北7年來最猛」颱風夜! 暴雨還沒結束「全台10縣市警戒」

康芮吹出「台北7年來最猛」颱風夜! 暴雨還沒結束「全台10縣市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