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電共生很好過案?「海神光能」用室內養殖讓土地重生

聽新聞

▲ 海神光能總經理黃冠勛(右)及技術總監鄭昭源分享如何透過室內養殖案場達到漁電共生目標(圖片來源:海神光能)

近年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但日前有媒體獨家披露,漁業署在尚未確定設置光電設施的魚塭產量之前,便預計釋出一萬公頃魚塭做「漁電共生」,佔全國養殖漁業總面積高達1/4,引發養殖漁業譁然!

爭議關鍵在於,養殖業者除了可能面臨業者大量圈地的土地爭奪戰,加裝光電設施後也無法保證魚塭產能,漁民利益恐遭犧牲。

觀察到漁電共生根本問題,光電業者「海神光能」以「養殖為主、光電為輔」的理念,前進雲林口湖鄉打造佔地四甲的室內養殖場,透過完整的產銷規劃及合作模式改善漁場環境,預計將成為全國室內養殖技術的示範場域,同時創造政府、投資方、漁民、光電業者多贏局面。

室內養殖穩定產量 漁民不再「靠天吃飯」

養殖業可說是「靠天吃飯」,深受環境因素影響,傳統魚塭多半是露天形式,一遇暴雨、寒流、颱風等都可能導致魚苗、蝦苗全軍覆沒,成為養殖業者的惡夢。

太陽能結合魚塭的種類包括地面型、屋頂型及堤岸式等等,海神光能總經理黃冠勛認為,「室內養殖場能更全面保護魚塭不受氣候或外來因素影響,穩定提升產量,才能真正達到漁電共生的目標。」

「養殖為主、光電為輔」 讓土地重生

目前室內養殖場在台南發展最為蓬勃,海神光能卻選擇前進雲林口湖鄉開疆闢土。黃冠勛分享,台灣許多地層下陷區被政府列為可種電的不利耕作區,「除了發電,不利耕作區難道沒有重生的機會嗎?我們希望不利耕作區不再只是插上基樁、鋪太陽能板,而是透過室內養殖重新製造這塊地的產能!」

這次漁業署政策引發的爭議也暴露出普遍存在的問題:目前綠能產業多以光電業主導、漁業只是附屬,導致案場設計往往不符合養殖業需求。

黃冠勛強調:「養殖本身是一種綜合科學,『養殖為主,光電為輔』才有利於提升產能。」而這也是海神光能致力召集養殖業人才的主因。

在養殖界經營多年、具備昆蟲蛋白領域專業的海神技術總監鄭昭源舉例,一般室內養殖場很難克服缺少日照導致蝦子賣相不佳的狀況,更需要借重豐富專業養殖人才的實戰經驗。

▲ 黃冠勛強調海神光能希望透過室內養殖場重新製造土地的產能,改善漁場環境(圖片來源:海神光能)

此外,海神光能完整規劃原物料供應到產銷計畫,目標成為產能穩定的生產單位。「我常說海神是很有『情懷』的企業,走的路很難、支持的人很少,但是當設備環境全面提升,養殖就能在獲利之餘更友善土地!」黃冠勛透露,海神光能的理念深受「安集科技」認同,正式成為海神光能第一家投資方。

黃冠勛進一步表示,利益分配問題是光電業與漁民之間永恆的矛盾,海神光能與安集科技及養殖業者簽訂20年的合作開發案,以「讓利」概念經營創造三贏局面。

意識到一味要求政府補助並非長久之計,海神光能透過實際案場的設計、完整的供應鏈計畫及共存共榮的合作模式,自許成為成功案例進行推廣,協助提升台灣養殖業及地方產銷系統。

增加投資方進場意願 根本解決人才斷層問題

傳統養殖業面臨的困境,導致人才流失往海外發展。本來也有意往海外出走的鄭昭源認為,政府應該轉換政策方向解決根本問題,「現在躉售電價降幅太快,要吸引投資方穩定投資養殖業,真的很難。」

黃冠勛補充,室內養殖場太陽能板覆蓋率達80%,但成本相對高。若政府可視案場技術含量給予電價加乘的獎勵,將使投資方更有意願進場。當有資金挹注活絡產業,台灣各地養殖人才便有一展長才的機會,共同提升台灣漁場環境也真正達到漁電共生的目標。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