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提高和擴大你英語詞匯量的幾大技巧與對策

聽新聞

▲單詞多了,才能流利表達和交流。(圖/Getty Images)

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首先要從單詞入手。掌握了單詞才能進行聽、說、讀、寫的最基本表達。

英語是人們學習第二外語的首選語言,穩居霸主地位。

據英國文化教育協會估計,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學習英語的人已經上升到20億。

那如何能提高自己的詞匯量,理解和掌握那些難度較大和複雜一點的詞匯呢?

像做任何事情一樣,除了刻苦和努力外,也要注意一下學習方法和技巧,才能事半功倍,得心應手。

BBC在這裏為你歸納和梳理幾大技巧,讓你輕鬆擴大詞匯量。

搞清詞性

學習英語單詞也是有竅門的。
Getty Images
學習英語單詞也是有竅門的。

首先,掌握一個新詞匯時要先知道它的詞性,即這個詞是用作名詞、動詞、還是形容詞等?

有些詞還能一詞多用,這就增加了其難度。

這時一定要看整個句子的上下文來幫助你消化和理解陌生詞。

比如,commend 這個詞,同樣是動詞,但可以有不同含義 。

它可以是表揚的意思:The judge commended her bravery.(法官表揚了她的勇敢);

還可以是推薦的意思:He commended the scheme warmly.(他熱情推薦這個項目);

同樣還可以是託付的意思:I commend my child to your care.(我把孩子託付給你照顧)。

在記commend 這個詞時還可以順便把跟它拼寫相近的也一起學了,比如,commence(開始),Let the battle commence.(讓戰鬥/比賽開始吧)。

把詞拆開記

到英語國家留學的中國留學生越來越多,掌握好語言非常關鍵。
Getty Images
到英語國家留學的中國留學生越來越多,掌握好語言非常關鍵。

在碰到比較難和長的生詞時,可以從中找出規律,試著把它們拆開,可能就好記了。

比如這兩個詞:mangetout(荷蘭豆), shenanigan(惡搞,惡作劇)

你可以把mangetout 拆開為mange和tout, 但你還可以把它拆開為:man, get, out, 這樣保你好記。

同樣,shenanigan, 可以拆開成,she, na, ni, gan 或是 shen, ani, gan等。

此外,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研究一下詞源學(etymology),它可以讓你了解一個單詞的歷史以及含義變化,有助於理解生詞。

例如,「im」起源於拉丁文,意思是not(不,沒有)。

所以,如果你再遇到這些詞時就可能更容易懂了:

  • immature(im+mature 不成熟)
  • impossible(im+possible 不可能)
  • impolite(im+polite 不禮貌)
  • impatient(im+patient 沒有耐心)

尋找詞根

詞根是一個詞中的主要部分,如果知道詞根的意思即使是生詞也能猜出大概的方向。比如:

詞根——意思

  • mono——one( 一個)
  • auto——self(自己,自動)
  • bio——life(生命)
  • graph——write(寫,寫作)
  • chrome——colour(顏色)

所以,當你遇到一個生詞時,看看開頭、中間或是結尾有沒有包含這些詞的詞根,這樣能幫助你記憶和理解新詞。

幫你擴大詞匯量的其他技巧

凖備一個筆記本,把遇到的單詞都寫下來,然後查查詞典,了解一下它的詞性、發音、含義和例句。

如果可能,馬上把剛學會的單詞派上用場。

此外,還可以查一下同義詞詞典(thesaurus)研究與這個生詞相同的同義詞,也有幫助。

除了死記硬背外,還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 廣泛閲讀,包括閲讀一些有難度的讀物
  • 多用字典和同義詞/反義詞辭典
  • 多跟英語為母語的人聊天、聽收音機、看電視新聞、看英文報紙或讀原文小說
  • 下載英文單詞學習智能APP, 比如Duolingo或Word Collect
  • 多背拉丁文詞根

據說,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的詞匯量最大。

而英語也是各種語言中詞匯量最多的一個語種,一種說法是英語有多達17萬以上的詞匯量,遠遠高於中文。

學無止境,如果你的英語水平已經很高,甚至超過受過良好教育的英文母語人士,不妨向莎士比亞看齊。

英語 詞匯 技巧 對策 學習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銀杏恐轉中颱「對台影響」? 氣象署最新預測路徑曝光

銀杏恐轉中颱「對台影響」? 氣象署最新預測路徑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