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首頁 搜尋

恐龍滅頂之災的三大要素:隕星撞地的時間、地點和角度

BBC News 中文 2020/06/02 08:22 BBC News 中文 字級:
讀稿
恐龍滅頂之災的三大要素:隕星撞地的時間、地點和角度

▲(圖/Robert DePalma)

大約6600萬年前,一度統治地球兩億年的恐龍突然滅絶目前的權威解釋是因為一顆天外小行星撞地球導致塵埃蔽天,酸雨蓋地,斷絶食源的恐龍和眾多動植物從此絶跡。這個恐龍殺手稱為希克蘇魯伯隕石。

多少年來,科學界對恐龍滅絶的研究一直沒有停頓。那顆「殺手」隕石撞地球的時間、地點對恐龍滅絶至關重要,這一點近年來也有不少論證,而一項最新研究結果聲稱填補了恐龍滅絶之謎拼圖上一個重要空白。

倫敦帝國理工大學教授柯林斯(Gareth Collins)的最新研究表明,隕石撞擊的角度也至關重要 — 如果角度增大或減小,都不一定導致恐龍絶種。

他在接受BBC科技事務記者阿莫斯(Jonathan Amos)訪問時介紹說:「很顯然,這件事發生地點的地質特性和撞擊角度構成了一場完美風暴。」

研究表明,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地球後的幾個數小時內,各種洪荒之力翻天覆地,恐龍和地球上其他75%生物徹底滅絶,改變了地球的樣貌和命運。

BBC紀錄片《恐龍滅絶之日(The Day The Dinosaurs Died》裏,摩根教授(Jo Morgan)和格里科教授(Sean Gulick)帶領的科研團隊詳細解釋了墨西哥灣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的岩核碎片,發現隕石撞擊的地點和時機都非常湊巧。

如果時間和地點不滿足條件可能不足以對如此多的恐龍物種造成滅絶性的傷害。

正因為隕石撞到了墨西哥灣,岩層融化,石灰岩中硫化物噴射到空中,遮天蔽日,最後形成漫長的寒冬裹住地球。

他們說,如果小行星撞擊的位置在太平洋或者大西洋,岩層蒸發和硫化物就不會那麼多,陽光仍可照射到地表,恐龍和其他生物仍有可能繼續生存。

柯林斯教授的研究顯示,隕石撞擊地球的角度是導致隨後出現的環境災難長期持續的重要原因;只有極少數物種存活到最後。

他說:「在45至60度撞擊的情況下,岩石碎屑汽化程度極高,融化的岩漿向高空猛烈噴射,進入大氣層,導致重大長久的氣候變化。

「如果撞擊的角度較小或較大,則進入大氣的這些物質數量就會大大減少。」

科學家認為,那次隕石撞擊地球的角度最「致命」,破壞力最大(英語視頻)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Fossil fish
Robert DePalma
變成化石的魚層層疊疊。也許,巨大的衝擊波引發湖嘯,水裏的魚帶著滿腮的熔岩顆粒,被滔天巨浪拋上岸,疊成一堆。

希克蘇魯伯隕石直徑12公里。它跟地球擁抱時,數十億噸液化和汽化的岩石噴薄而起,鋪天蓋地,方圓數千公里旋即蓋上了一層岩漿。

研究人員認為,隕石撞擊的衝擊力相當於10、11級地震衝擊波,在全球擴散,引發湖嘯。湖嘯和海嘯類似,滔天巨浪滾滾而來,湖裏所有的東西被浪潮裹挾著上天落地,最後成為化石群。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地質學家沃特·阿爾瓦雷茲(Walter Alvarez) 和父親路易斯·阿爾瓦雷茲(Luis Alvarez)2019年與其他同行在 PNAS雜誌上發表對這些化石的研究結果,提出墨西哥天坑很可能就是恐龍終結者的著陸地點。

阿爾瓦雷茲教授說:「我們提出恐龍大滅絶猜想時,依據的只是銥元素異常積澱的發現,這種沉澱是彗星或小行星的指紋手印。自那以後,證據越來越多。但是,發現這樣一個死亡現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研究報告的另一位共同作者,曼徹斯特大學的費爾·曼寧(Phil Manning)認為,塔尼斯化石出土的地方是解開恐龍末日之謎的地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考地點之一。


希克蘇魯伯隕石:改變地球命運的一次碰撞

  • 一塊巨大的隕石,直徑12公里,撞上地球,撞出一個30公里深、100公里寬
  • 隨後,這個隕石坑底塌陷,直徑擴大到200公里,深度增加了數公里
  • 現在,這個隕石坑大部分位於大陸架,蓋著600米厚的沉積物
  • 在陸地上的那部分隕石坑覆蓋著石灰石,邊緣是一串排列成弧形的天坑
  • 科學家們近年來開始在那個地區鑽掘,深入研究隕石坑的構造

.

 

【往下看更多】
台灣團隊發現牙齒中的秘密 揭示鳥類躲過大滅絕
北市國高中「下周停課」 考生可到校自習!禁學校考試
出國玩還可領5000元!2024旅遊補助出爐 用LINE也可參加

 

【今日最熱門】
打賭「游過去1千」失蹤高職生找到了 卡離岸100公尺沙洲
拍到了!吳宗憲深夜十指緊扣女星 身分曝光
快訊/PLG新竹攻城獅遭爆掏空 球團發聲明反擊

 

分享 目前無推薦商品

推薦閱讀
分享
目前無推薦商品
上一張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