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近200青少年輕生亡 親子溝通是關鍵

聽新聞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公布,2017年有193名青少年自殺身亡,等同台灣每不到2天就有一名青少年自殺殞命。孩子自殺前都有預兆,專家建議家長留心觀察,多主動關心溝通,最好定期約會。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今天在記者會表示,在2017年國人10大死因中,自殺是青少年(15歲至24歲)族群第二大死因。自殺通報人次顯示,青少年自殺人數從2017年底至2018年明顯上升,就2018年的自殺通報數據而言,兒童與青少年共計通報7179人次。

 

李明濱說,青少年的自殺行為及意念背後是一連串因素相互影響,並非單一因素造成,但在脆弱時刻就可能萌生自殺意念和行為。

 

如青少年因身心發展還沒有完全成熟,遇到困擾時可能說不出口,情緒不知如何抒發,會透過沉迷手機或電腦遊戲、拒絕上學來表現,甚至有孩子以割腕見血來抒發心情。家長常常只看到表象,沒有傾聽孩子的心情,也常常錯失發現孩子有自殺意念的先機。

 

根據自殺通報數據,青少年自殺主要原因以「憂鬱傾向、罹患憂鬱症」(41.3%)為最高,次高依序為「感情因素」(30.2%)與「家庭成員問題」(20.9%)。顯示對青少年族群而言,精神健康以及情感人際關係是影響他們最大的因素。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推出「找回愛的連結」宣導影片,故事主角是女高中生雅婷,她日常生活被上課、考試、補習填滿,媽媽忙於工作,常常對雅婷失去耐心。在生活中無法感受到溫暖下,雅婷透過交友軟體認識男網友,被媽媽發現而沒收手機。

 

雅婷一氣之下就半夜蹺家,也不去上學,回家後又被媽媽斥責一頓。雅婷內心的痛苦與悲傷再度湧上且將她淹沒,最後,她採取了自我傷害的方式。幸好,在影片的最後,雅婷接受專業介入,低落與憂鬱隨之消散,終於改善與母親間緊繃的關係並重拾笑容。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常務理事、兒少精神專科醫師陳俊鶯表示,孩子有自殺意念前都會有預兆,如孩子可能會寫下心情、在網路留言,或生活習慣突然改變,飲食不正常、睡眠不好等。如果孩子學業成績退步,要了解原因,並讓孩子有機會說明。

 

陳俊鶯說,有些孩子會有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但會先用身體症狀表現出來,如常喘不過氣、常拉肚子,背後就可能是心理問題,家長如果發現這些狀況可先互動,評估孩子是否需要找專業介入幫忙。

 

更重要的是,親子的互動模式應更親密,彼此同理,建立良性的溝通模式,孩子有話可以說出口,家長願意傾聽,對孩子情緒抒發有非常大的幫助。

 

陳俊鶯建議,家長不妨定時和孩子來一場約會,選擇孩子的興趣,如爸爸可陪兒子打籃球、媽媽可以帶孩子看電影、出門遊玩、散步等。

 

李明濱也建議,家長不要輕易標籤化孩子,如孩子學習不好,就說孩子「笨」;孩子網路成癮就說「沒意志力」。孩子會將這些評語內化,變得更加自卑。

 

李明濱表示,曾有孩子在諮商時提到,「如果自殺,除了自己的痛苦可以解脫,爸媽也不會因為我吵架了」,爸媽才恍然大悟,全家抱在一起痛哭。顯示孩子重視爸媽的心情,可能成為壓倒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可撥打24小時安心專線0800788995。

 

(封面圖/pixabay)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輕生 親子 溝通 青少年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粉紅超跑即時影像!白沙屯媽祖遶境鳳山 「雙媽會」吸睛

粉紅超跑即時影像!白沙屯媽祖遶境鳳山 「雙媽會」吸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