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當一個被需要的人,照顧所有的族民同胞」,62歲的原住民醫師高揚威在自己的家鄉開設診所,為偏鄉居民治病超過30個年頭,每周不辭辛勞地開車挺進深山,從白天直到午夜,即使遇到颱風、豪雨或是土石流,甚至還曾親眼目睹居民慘遭巨大落石奪命,但這些危險卻沒阻斷他為故鄉服務的精神。「有人在等我」高揚威知道,如果他害怕、退卻了,山地居民的求醫之路只會變得更加艱難,憑著這股信念不輕易放棄,高揚威換來復興鄉居民的信任,更讓他當之無愧地拿下「醫療奉獻獎」。
高揚威的故鄉桃園市復興區,面積幾乎有整個桃園的三分之一大,但僅有約1萬人口數,光是從後山到復興區市區就診,車程就要將近一小時,更遑論要到更大的醫療機構,對偏鄉居民來說更是難上加難。而高揚威的醫師父親高啟順(族名哈勇.烏送),在日治時期是復興山區第一位原住民醫師兼衛生所主任,讓他忍不住詢問母親:「以爸爸的知識才能,怎會選擇留在山地工作」,原來,全都是祖母一句「山上的人,會比較需要你」促成,而這段話,也悄悄在高揚威心中埋下守護家鄉的種子。
▼(圖/東森新聞)
公費醫師制度出身的高揚威,在復興鄉衛生所服務期滿後,在家鄉開業,從第一天開始就非常忙碌,讓他一度在好評和收入中迷失了腳步。他回憶道,某個深夜,一名不到20歲的原住民媽媽,淋著雨抱著高燒40多度的嬰兒求診,雖然高揚威當下判斷嬰兒應該立即轉診,但這名小媽媽卻因為繳不出健保費,不敢到醫院看病
整夜陪伴這嬌小的病患,高揚威自省,雖然回到家鄉開業,仍無法真正照顧到枝末部落的居民,意識到自己似乎沒照顧到山裡更多需要幫助的「老、弱、小」病患。曾經有位牧師和他說過:「好天氣時,我在拉拉山山頂,就能看見你的診所,可是看得到、想得到;卻摸不到、更用不到」。
「你們不方便求診,我們把醫療服務送到你們部落門口來」,理解到偏鄉病患的窘境後,高揚威把醫療器材、藥品帶上車,每周一次進入深山部落巡迴醫療,一周還有三次居家醫療,親自把醫療服務送到病患眼前,甚至還不收掛號費,一晃眼就陪伴後山居民30多年,無私地守護大家的健康,一次巡迴醫療可能替上百人看診,下午出門,回到診所休息時都已接近午夜。
▼(圖/高揚威醫師提供)
後山的巡迴醫療不只耗時耗力,還必須面臨各種突如其來的風險,「我們隨時都在想,什麼時候,好運氣會用完?」高揚威回憶親眼目睹落石砸死人的情況,原來,某次巡診途中有落石掉落,但高揚威為了等著他的病患,仍硬著頭皮繼續往部落前進,沒想到離開時發現有一半路面竟然被碎石占據,「我們幾乎是落荒而逃」。
▼(圖/高揚威醫師提供)
「要小心喔」,高揚威話才講完沒幾分鐘,突然間有一顆半輛車大小的巨石就從天而降,不偏不倚地擊中前方貨車的座位上,強大的衝擊力道讓貨車差點從懸崖上噴飛,如果沒有邊坡護欄的緩衝,恐怕整輛車都會消失在眼前。即便擔心巨石會再度落下讓自己的小命不保,但身為醫療人員的高揚威仍富有使命感,隨即下車查看駕駛傷勢。
原來車上是一對夫妻,雖然高揚威的醫療團隊,在短短幾分鐘就將傷患載到最近的醫療站,但當他和醫療站醫師拿著器材要救命時,才剛打開車門就看見,「我兩個同事抱著那個女病人在哭,已經斷氣在他們懷裡了」。高揚威回憶,用水沖洗載運病人的巡診車時,「血塊是一塊一塊像豬血一樣,整個車子都是血腥味」,回程一個多小時,車子裡被低氣壓籠罩,沒有人說一句話。
▼(圖/東森新聞)
浩劫歸來的高揚威想了一整個晚上,「這是一個職業嗎?真的不需要把命提在手心工作」,反覆折騰後他轉念,「我自己是原住民,我自己在這裡土生土長,我都不做了誰來做?我都怕了那誰來做?」最後仍然堅持自己的初心,要當一個被需要的人。
平時堅強無私地照顧復興鄉居民,但談起一起並肩作戰的同事們,高揚威還是忍不住濕了眼眶。他透露,在遇到落石奪命的隔日,還是不免俗地請夥伴吃豬腳麵線去去霉運,也和大家說明自己的心意堅決,仍會繼續進行後山巡診,並希望大家能夠和家人討論,是否要繼續陪他一起照顧復興鄉。
沒想到,隔日高揚威的夥伴們就寫了一張很大的卡片,上面不僅有每一個人的簽名,就連家屬也跟著連署,「你就知道答案了,每一個人都選擇跟我繼續留下來,一直留下來,每一個人都跟著我超過2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