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圖/Pixabay
「這孩子很幼稚,都快上國中了,問他話也講不清楚,有時候還愛說些反話!」一位母親帶著就讀小六的男孩,在一次課程間的空檔,前來找我諮詢。
看得出來,男孩是被硬拉來的,臉上掛著不悅的神情。我先問母親怎麼了,母親告訴我,本來男孩跟她頗為親近,無話不談;自從上了五年級起,越來越不願意開口說話。而有些時候,母子之間出現一些爭執,看得出來孩子臉色凝重,但怎麼問,孩子就是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有一次,學校通知家長,男孩在學校裡偷改考卷上的答案,再向老師要分數。母親對於男孩不誠實的行為感到難以接受,努力克制住怒氣,詢問孩子為什麼這麼做,但男孩就是不說,只是板著一張臉。
「類似的情況越來越多,我真的很想知道他到底是怎麼想的!」母親無力地說。我給予母親一些同理的回應,並且問:「如果妳可以知道他怎麼想,對妳有什麼幫助?」
「我想,我會比較安心。至少,心裡有個方向,知道該怎麼做。」我點點頭。我知道,許多家長試圖搞懂孩子的想法,常是要讓自己感到放心而已。
我接著與孩子聊聊。我問孩子:「媽媽剛才說的狀況,你有聽見吧!你有什麼感覺或想法呢?」
「我就是不想跟她說!」孩子回答得很直接:「我若跟她說,她會看起來很擔心,然後要生氣了。」
「原來你是在意媽媽的感受呀!那麼,你不說,媽媽會有什麼反應呢?」
「她就會繼續問啊!一直問、一直問,越問越生氣,我就更不想講了!」
「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些。」我試著肯定男孩「願意多說一點」的行為,繼續問道:「那麼,如果媽媽不要一直問,也不要擔心或生氣,你願意跟她多說一點你的想法嗎?」
男孩搖搖頭:「不要!」。
「喔!怎麼說呢?」我持續帶著好奇。男孩停頓了很久,然後說:「不知道……」我想著幾種可能性,讓孩子選擇:
「會不會,你擔心你說了會被批評或責罵?」
「還是,你覺得你長大了,沒必要什麼事都需要交代清楚?」
「還是…..」
孩子認真思索了一陣子,眉頭都皺了起來:「就是……我也不知道怎麼說,反正,說出來就是很奇怪呀!」我邀請孩子多說一點這種「奇怪」的感覺,但孩子重複地說著:「就是很奇怪嘛……」
我試著貼近孩子的內在:「會不會,你知道你有種感覺或想法,但卻不知道怎麼說清楚?你也覺得很傷腦筋?」
孩子嘆了一口氣,說:「應該就是這樣吧!」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我再繼續問下去,你就會更不想講了,因為你也不知道怎麼講。」男孩用力地點點頭。
「那麼,媽媽在問你時,你也有這種感覺嗎?很多時候,你不是不想講,而是不知道怎麼講,所以乾脆不講。但不講好像又會被念,那麼就講個反話算了,甚至,就對媽媽生氣起來了!」
孩子再度點點頭,我也再度肯定孩子表達的意願。我轉頭對著憂心的母親,詢問母親從中聽到了什麼訊息,母親說:「原來,孩子不是不願意說,而是不知道怎麼清楚表達呀!。」
我點點頭,告訴母親,這個現象在步入青少年階段的孩子身上會越明顯。青少年敏感又相當在意他人的看法,常會複雜化對一件事情的感覺或想法,同時伴隨著許多焦慮、不安與煩躁的情緒。在此同時,孩子也在練習統整自己內在的情感與思緒,相當需要大人給予他們空間。
我邀請母親:「可不可以試著允許孩子,現階段就是會難以說清楚自己內在的想法或感覺。他不說,不是不願意說,而是不知道怎麼說。他說反話,不是故意要唱反調,而是在表達對大人一直詢問的抗議。」
「這樣我比較能懂了!原來我要給他多點空間,而不是一直追問。我會盡量提醒自己這麼做,不過,我也很擔心自己因為心急就破功了……」
我點點頭,表達我的理解。我轉頭再度看向男孩:「你聽到媽媽說了吧!你是否也可以允許媽媽在努力學習如何與你相處的同時,有時候也會忍不住就焦慮或生氣起來了?特別是在一些時間緊迫的時刻……」
男孩說:「嗯!我盡量……」我笑著回應道:「好!我也看到你的努力了。」
許多家長對於孩子的矛盾、反覆無常或摸不著頭緒的行為表現感到苦惱。這苦惱來自於「不知道孩子內心究竟在想什麼」,於是,挖空心思去理解孩子,但卻不得其門而入。事實上,就算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也不一定能改變孩子的行為,但終究能在心裡圖個安定感。
在我多年陪伴青少年成長的經驗中,青少年孩子常處於一種矛盾狀態——明明有著某種想法或感受,但就是說不清楚;明明知道要好好表達,但就是不想講出來。這可能來自於童年時期的表達常受到大人批評或否定的負面經驗,或者內心想要展現自己成熟獨立乃至於有些孤傲的心態。
特別的是,對於向大人表達,孩子心裡常會升起一種微妙的「尷尬感」——摻雜著羞愧、丟臉與焦慮。於是他們常說:「要講出來好『奇怪』喔!」
當父母面對青少年孩子「想表達卻又說不清楚」的矛盾時,最好的做法,就是允許孩子有個「說也好,不說也好」的空間。父母可以對孩子說:
「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可以等到你準備好的時候,再告訴我。如果你願意與我分享的話,你要多說一點,或少說一點,都是可以的。」
而當孩子願意表達,哪怕只是一點點模糊籠統的描述,都應該給予肯定:「謝謝你願意告訴我。」或者,帶著好奇繼續探究:「我很想知道,你還有什麼感覺或想法呢?」如果孩子努力表達卻仍然說不清楚,或者已經面露不耐了,父母則該趕快踩煞車:「我知道要說清楚可能不容易,那麼,就等你還有想到什麼時,再歡迎與我分享吧!」
事實上,親子之間的互動相處,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需要不斷學習。尤其,當孩子經歷不同生命歷程的轉折時——特別是青少年時期,不論內在或外在,都會有極大的轉變,大人常需要去適應或調整與孩子互動的方式與步調,孩子自己也得學習如何與這些轉變所帶來的焦慮不安共處。
親子之間,若能看見彼此都有著努力調整自己與試圖理解對方的用心時,雙方便是走在同一條道路上,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過了這一關,親子關係更親近,也更能自在相處了。
※本文經陳志恆心理師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原文連結:
http://blog.udn.com/heng711/112040766
●本文言論不代表東森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