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翻攝自維基百科-lokseng)
媽祖是台灣十分重要的信仰,且其源遠流長,從宋朝開始就不斷得到官方冊封名號,終於衍至今天「天后」的地位。但有一點很奇怪,宋、元、明、清
以來的官方冊封名稱中並未見到「媽祖」此一稱呼,那麼,媽祖一名是怎麼來的?
從「觀音媽」一詞而來?
根據《媽祖文化源流考》,作者吳老擇曾請教印順法師,印順法師認為,觀音於浙江以南乃至福建、廣東之農村,初稱觀音,謂觀音佛祖。觀音信仰即
傳遍了各地農村,成為保護家家戶戶的佛祖。佛祖於庶民的口語不十分順口,而改稱為觀音媽。而後觀音信仰更為普遍了,就覺得稱觀音媽不甚尊敬,
從佛祖的祖加上去,就稱為觀音媽祖...(中略)...待傳說媽祖是觀音的化身,普遍流傳,遂即一化為二,就成為觀音媽和媽祖婆了。台灣農村,家家戶戶都掛觀音和媽祖的聖像,是由此而來的。
關於媽祖一詞,也有人認為源自地方上對女性祖先的敬稱。目前關於媽祖一詞的源頭仍未有定論。
觀音與媽祖的概念混同
觀音的原型從印度而來,原本為男性的形象,但在佛教的漢化過程中漸漸成為女性形象,同時深入民間,變成慈悲、救苦救難的形像。觀音救苦救難的形象與護佑漁民出海平安的媽祖相似,又同為女性形像,加上媽祖信仰傳揚時與眾多中國道教神祇一樣,不斷吸收佛教的成份,最終使媽祖神像走入佛教廟宇,乃至與觀音配祀。
有個傳說是,媽祖是其母吞食觀音所賜的優缽花而出生的,甚至林默娘的成長過程中,也有許多傳說說林默娘年幼時即能誦《觀音經》,不斷強調媽祖與觀音的關係。從而,在部份地區的信仰中,媽祖成為觀音的化身也不足為奇了。
媽祖與觀音都有眾多靈驗紀錄
媽祖與觀音是祭祀隆盛的神祇,也因而產生許多「靈驗記」,而在眾多傳說中,兩者的神性有諸多重疊。有學者認為媽祖多重的化身,以及其隨禱隨應的慈悲心,其基本原型大致上類同民間的觀音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