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魔咒!現代人心靈問題 可能都來自母親?

檢視一下你是否正被魔咒束縛:
 
1.你是否容易產生自我否定的想法?
 
2.你是否一直扮演「乖寶寶」?
 
3.你是否總是遇人不淑?
 
4.你是否總愛追求完美?
 
去年我這一篇文章(女人嚴重的心理障礙 - "媽媽的魔咒")獲得很多共鳴,那時候我說,至目前為止這個潛在心理問題雖然已經潛移默化的造成社會問題,但也許是台灣心理學的派系、或是社會還無法接受這種兩性議題,以至於過去數年鮮少有人拿這類似的研究加以討論。 就在最近我看到一篇自由時報的專欄,寫到了類似的主題「現代人的心靈問題,可能都來自於母親?」,當然可想而知作者不是台灣人,不過我還是很興奮的摘錄下來。
 
 
 
希望未來更多人能注意到這個問題,也期許所有陷入這個魔咒的朋友,有朝一日也能靠自己的雙手打破束縛!
 
檢視一下,你是否有「母親這種病」。
 
1.你是否容易產生自我否定的想法?
 
不被父母所愛,不被認同的受傷心情,不知不覺間在心理轉變為自我否定的烙印,持續威嚇著著當事人。
 
2.你是否一直扮演「乖寶寶」?
 
看對方臉色,行事得會想討好對方。有時為了配合對方的狀況,甚至損害自己的利益或生活,也要用盡心力。
 
3.你是否總是遇人不淑?
 
沒有看清楚對方,為了排解空虛只求短暫的滿足。不懂得怎麼撒嬌,無法對可以撒嬌的人撒嬌,一不小心就會求助於最危險的人。
 
4.你是否總愛追求完美?
 
如果自己的義務和理想不能完美實現,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於是為了獲得認同而不顧一切的努力。
 
5.你是否總是缺乏安全感?
 
一點小事就容易覺得受傷、容易感覺到強烈不安。只要有一點感覺被拒絕、否定,就覺得自己是一個沒價值的人。
 
6.覺得自己容易受傷、並老是過度反應?
 
覺得被傷害、被迫犧牲的總是自己的這種想法太過強烈,以至於不由得就會過度反應。容易被憤怒的情緒占據。
 
現代忙碌的生活方式,經濟富裕卻沒有得到幸福。
現代忙碌的生活方式,經濟富裕卻沒有得到幸福。
 
現代忙碌的生活方式,經濟富裕卻沒有得到幸福。
 
本書明確說明了現代人為什麼會有憂鬱、上癮症、自殘、繭居、虐待、離婚、完美主義….等諸多問題存在,且越來越嚴重,其實都與母親的態度或相處模式有關。書中並有諸多案例故事,也包括解析名人:約翰.藍儂、宮崎駿、珍芳達、叔本華等,想找到生存的意義,都需要先從瞭解「母親」開始。
 
【牽扯的型態有很多種】
 
有母親病的人,都對雙親懷抱著執著心。無論是因為幼年時期獲得的愛不足夠,所以才一直渴望;或是因為幾乎要被過於沉重的愛壓垮,都會繼續拖著這個十字架。
 
孩提時代不為雙親疼愛,內心沒有得到滿足的人,就越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愛,越想得到認同,因而一直對父母懷抱執著心。越是被父母過度疼愛,卻缺乏最重要的部分,就越是長不大,也越無法脫離母親的懷抱。
 
牽扯的型態有千百種。如果是因為覺得想被愛、想被認同,導致以過度的行為來表現,有時候結果反而會變成折磨父母的一種反彈。也有人因為被父母親當作洋娃娃般的疼愛,從小在父母的支配下長大,自己一個人就什麼都不會,只得仰賴雙親,但同時憤怒與不滿卻一直悶在心裡。
 
得不到父母認同的人會覺得自己是廢人,許多人在不知不覺間為自我否定所困。為了懲罰自己,有些人會耽溺於自殘的行為中。當中也有人想要給一直否定自己的雙親好看或是想要報復。這些報復行為,有的是直接攻擊父母讓他們受痛,也有很多人是用毀掉自己讓父母心痛,間接讓父母嚐到痛苦的滋味。
 
也有否定不認同自己的雙親,將他們從自己的人生切割出去,才勉強保住自己的人。只是,即使和母親保持距離,盡量不見面,也並不表示就能保有內心的平靜。
 
雖然不是直接受到脅迫,但是不被母親認可、不被愛的想法,會一直盤據在心中的某一隅,對任何事情都積極不起來,或是很容易被負面思考所困。那一直盤據在心中的母親,永遠對你的所作所為,不停低聲耳語:「所以我說你不行嘛」。
 
也有人明明已經離開父母,卻一直渴望一個能代替父母的人,持續耽溺於補償性的行為。然而,為了得到能代替父母的人努力做出令人感動落淚的事,更多時候得到的卻不是回報,而是更大的失望或背叛。即使如此,孩子仍無法放棄,仍會繼續追求那個幻影。
 
渴望母親的心情就是如此深厚,這是人的本質。
 
【容易有自我否定的想法】
 
不同的人會描繪出不同的人生軌跡,但是有母親病的人會有幾個共同的徵兆。
 
例如,其中之一就是容易有自我否定的想法。不被父母所愛,不被認同的受傷心情,在不覺間在心理轉變成自我否定的烙印,持續威嚇著當事人。
 
他的各種人生姿態在某種意義上,便是如何從這個自我否定中逃脫、企圖克服它的軌跡。
 
有些人會拚命努力做一些受人肯定的工作,提出成果。
 
也有些是把自己偽裝得很堅強,不讓人看見弱點,藉以取得平衡。
 
不過,有些烙印太深刻、傷痛太殘酷,會像詛咒般緊緊跟隨著那孩子,持續對那孩子的人生造成傷害。
 
就算憑著努力取得成功,確立堅強自我、磨練自己的人,也不一定能夠完全克服這個根深蒂固的傷。很多時候即使表面上偽裝得很好,內心深處還是殘留著空虛和不安。
 
失去重要的東西或碰壁的時候,一旦無法妥善偽裝,好不容易維持的平衡就會開始一片片瓦解。
 
深到無法完全克服的自我否定,我們會在這一章的最後處理。還是先來看看在與自我否定奮戰中產生的人生樣貌吧。
 
【扮演「乖寶寶」角色】
 
這當中最熟悉、也最被廣泛認定為母親病的,就是扮演「乖寶寶」的行為。這並不僅適用於孩提時代,即使長大成人了也依然適用。
 
看對方臉色,行事不由得會想討好對方。有時為了配合對方的狀況,甚至損害自己的利益或生活,也要用盡心力。
 
不只是太在意他人,就連對父母也過度揣測他們的心意。那也是因為從幼年時期的經驗中,深印在心裡的行動模式。
 
無論被什麼樣的父母生下來,孩子都想要被愛。更何況是不受父母寵愛的孩子,為了知道要怎樣才會被愛,會不斷的觀察父母的反應,不知不覺間學會了「乖寶寶」的行為舉止。
 
這樣的想法,在一直被父母否定的「壞孩子」身上也是一樣。很多人即使在外為非作歹,也無法忤逆母親。
 
否定父母、離開父母的支配也伴隨著苦痛,但如果能夠做得到,也許傷痛還會小一點。
 
很多案例是即使一直想離開父母的束縛,但又對離開父母感到不安,於是便維持任由父母擺佈的關係,一直拖延下去。
 
雖然感受到父母給自己的重擔,可是一旦面對面,還是會看父母的臉色,態度或反應甚至心情都受其左右。
 
會不由得扮演起「乖寶寶」就代表受了父母多少的支配。所謂支配,並不僅限於暴力或強制的型態。也有採取外表看起來更美、更冠冕堂皇的控制。
 
【為了培育養穩定的依附關係應該做的事】
 
要培育養穩定的依附關係,最重要的是運用充分的肌膚擁抱接觸來守護孩子的安全感。孩子會依附給予他安心感的人,形成情感牽絆。前提條件就是母親要在孩子身邊,。在孩子感到困擾的時候、需要幫助的時候,會馬上前來對他伸出援手,這可以說是在培育孩子的安全感和信賴感上是基本中的基本。
 
因此,母親長期不在身邊,對依附關係會產生有破壞性的作用,會引發生脫離依附的狀態。脫離依附,是對需求母親這件事感到疲累,已經不想再追求的狀態。
 
即使沒有那麼長時間不在孩子身邊,但若是不在身邊的時間比較長,或是即使在沒有照顧的情況下,依附的關係就容易變得不穩定,孩子會敏感地感覺到,母親對自己而言就像是遠在雲端。
 
然而,光是單單有母親陪在身邊,也不一定就能培養出穩定的依附關係。那是必要條件,卻而非充分必要條件。
 
發展心理學家者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Dinsmore Salter Ainsworth)不只觀察美國,也在與世界各地觀察屬於各種不同文化的親子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能與孩子有穩定依附關係的母親,皆能顯示出一種超越文化或與社會差異的特徵。
 
那就是具有豐富的感受性與回應性。這裡所說的感受性,是指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或欲望求的能力。不能正確解讀孩子的心情,用自己認定的想法做出牛頭不對馬嘴的事,會容易讓依附情感變得不穩定。
 
此外,回應性是指對孩子的行動有回應。對聲音或表情動作有反應,滿足孩子的要求,或是當孩子有困難求助的時候,會伸出援手。
 
最有害的是,母親缺乏反應的情況。雖然反應有些許誤差錯,但有回應還是比沒回應來得好。可是父母的反應過度,所有事情都事先幫孩子做好,孩子會變得無法自己行動,不斷想地看母親的臉色。這樣的情況也容易使得依附關係變得不穩定。
 
更何況本來是應該保護孩子的父母,若是一不高興就威脅孩子、處罰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依附關係就會遭受破壞。
 
【依附模式會因為依關心的方式而有所不同】
 
孩子的依附關係不穩定的案例,有幾種代表的模式。
 
其一就是對孩子不關心,也不太注意的狀況情形。就算孩子有需求,也會一副很煩不耐的樣子當作沒看到。孩子再怎麼哭也不太會去抱他。
 
這類母親的孩子,不太會對依賴母親撒嬌,母親不見了也不太難過。這是稱為「迴避型」的依附模式的特徵。母親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很獨立,不需要照顧。
 
還有一種,就是乍看之下似乎感受性跟與回應性都豐富具備了,但是卻是過度或不平均的狀態。大體來說,容易發生保護過度的情況。神經質又有強烈不安感的母親或完美主義的母親,太神經過敏,也容易發生過於關心的情形。連孩子本人並沒有要求的事情都做過頭,伸手幫太多,就變成干涉過度。
 
這些案例很容易看出來,是因為孩子一方面依賴母親,不如所願就會表現出強烈憤怒,或是相反地拒絕母親讓母親感到困擾。這種類型稱為「抵抗/矛盾型」。
 
有某位女性一直很想要一個女兒。然而她生下來的是一個男孩,她感到很失落。專而全心疼愛這個男孩的,是祖父母。四年後,一直期待的女兒誕生了。母親黏著女兒,保護過度地養育她,即便女兒自己能做的事,媽媽也會立刻出手幫她做。
 
懂事之後,什麼都靠媽媽,自己什麼也不會都靠媽媽,變成了一個強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母親一不順她的意,就生氣發狂。每天早上搭幼稚園的交通車跟母親分別的時候,都會大哭;上小學後也不太習慣,經常請假沒去上課。
 
大兒子則很早就獨立,也雖然組織了自己的家庭,不過卻與自己的原生教庭但是少有往來。相對地,這個女兒結婚之後大有一半時間都待在娘家,一直為焦慮和憂鬱症所苦煩惱。
 
母親沒有什麼照顧到的兒子,養成的是學到的是冷漠的迴避型依附關係;而母親過度照顧的女兒,則變成強烈的焦慮,形成是依附型抵抗/矛盾型依附關係。而這樣的傾向關係,到現在已經三十幾歲仍持續,沒有什麼改變不同。
 
更不穩定的類型,是稱為混亂型的依附關係,綜合混和了迴避與抵抗/矛盾型,特徵是沒有秩序與無法預測反應。這種類型是因母親的不穩定,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威脅的情形,也就是在受到虐待或陰晴不定的控制下很容易變得如此發展成這種型態。沒有辦法坦誠自己的心情實地撒嬌,雖然想靠近母親卻又害怕靠近,想撒嬌又不敢撒嬌,完全相反的想法互相拉扯,顯示在外的是出乍看令人難解的反應。
 
雖然說「三歲定終生」,但人際關係的模式或基本的安全感、基本的信賴感這種些東西,在依附關係形成的一歲到一歲半之間的幼兒期,就幾乎都已經大致定型了。
 
在這層意義上,要說是「一歲定終生」,也沒有什麼差別。幼年時期體驗的深刻體驗印象有不易改變的傾向,但也會因成長或之後的體驗給予獲得某種程度的補償,也有些人能得到外表上的穩定外表上看起來安定沉穩。
 
例如,即使是一、二歲時表現出混亂型的孩子,稍微大一點之後,也會變成控制型的孩子。控制型的特徵就是孩子會想要控制父母。
 
還有兩種類型,會藉由讓父母親困擾或威脅父母,來達到他想要的「懲罰型」;以及藉由幫助父母、變成父母的商量對象,想要支持父母的「懷柔型」。孩子的努力讓人感動,努力想要獲得得到穩定的關係。
 
懲罰型的孩子,在長大之後仍會表現出用暴力或力量去控制對方的傾向;而懷柔型的孩子,則是藉由看別人臉色、阿諛奉承、服務別人來找到自己的定位。依附關係的傷痕,會以這樣的形式持續下去。但是,如果能早一點發現問題,改變關心的方式的話,即使在一、二歲的時候有混亂型的傾向,之後也可以表現出穩定的依附關係。
檢視一下你是否正被魔咒束縛:
 
1.你是否容易產生自我否定的想法?
 
2.你是否一直扮演「乖寶寶」?
 
3.你是否總是遇人不淑?
 
4.你是否總愛追求完美?
 
去年我這一篇文章(女人嚴重的心理障礙 - "媽媽的魔咒")獲得很多共鳴,那時候我說,至目前為止這個潛在心理問題雖然已經潛移默化的造成社會問題,但也許是台灣心理學的派系、或是社會還無法接受這種兩性議題,以至於過去數年鮮少有人拿這類似的研究加以討論。 就在最近我看到一篇自由時報的專欄,寫到了類似的主題「現代人的心靈問題,可能都來自於母親?」,當然可想而知作者不是台灣人,不過我還是很興奮的摘錄下來。
 
 
 
希望未來更多人能注意到這個問題,也期許所有陷入這個魔咒的朋友,有朝一日也能靠自己的雙手打破束縛!
 
檢視一下,你是否有「母親這種病」。
 
1.你是否容易產生自我否定的想法?
 
不被父母所愛,不被認同的受傷心情,不知不覺間在心理轉變為自我否定的烙印,持續威嚇著著當事人。
 
2.你是否一直扮演「乖寶寶」?
 
看對方臉色,行事得會想討好對方。有時為了配合對方的狀況,甚至損害自己的利益或生活,也要用盡心力。
 
3.你是否總是遇人不淑?
 
沒有看清楚對方,為了排解空虛只求短暫的滿足。不懂得怎麼撒嬌,無法對可以撒嬌的人撒嬌,一不小心就會求助於最危險的人。
 
4.你是否總愛追求完美?
 
如果自己的義務和理想不能完美實現,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於是為了獲得認同而不顧一切的努力。
 
5.你是否總是缺乏安全感?
 
一點小事就容易覺得受傷、容易感覺到強烈不安。只要有一點感覺被拒絕、否定,就覺得自己是一個沒價值的人。
 
6.覺得自己容易受傷、並老是過度反應?
 
覺得被傷害、被迫犧牲的總是自己的這種想法太過強烈,以至於不由得就會過度反應。容易被憤怒的情緒占據。
 
現代忙碌的生活方式,經濟富裕卻沒有得到幸福。
現代忙碌的生活方式,經濟富裕卻沒有得到幸福。
 
現代忙碌的生活方式,經濟富裕卻沒有得到幸福。
 
本書明確說明了現代人為什麼會有憂鬱、上癮症、自殘、繭居、虐待、離婚、完美主義….等諸多問題存在,且越來越嚴重,其實都與母親的態度或相處模式有關。書中並有諸多案例故事,也包括解析名人:約翰.藍儂、宮崎駿、珍芳達、叔本華等,想找到生存的意義,都需要先從瞭解「母親」開始。
 
【牽扯的型態有很多種】
 
有母親病的人,都對雙親懷抱著執著心。無論是因為幼年時期獲得的愛不足夠,所以才一直渴望;或是因為幾乎要被過於沉重的愛壓垮,都會繼續拖著這個十字架。
 
孩提時代不為雙親疼愛,內心沒有得到滿足的人,就越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愛,越想得到認同,因而一直對父母懷抱執著心。越是被父母過度疼愛,卻缺乏最重要的部分,就越是長不大,也越無法脫離母親的懷抱。
 
牽扯的型態有千百種。如果是因為覺得想被愛、想被認同,導致以過度的行為來表現,有時候結果反而會變成折磨父母的一種反彈。也有人因為被父母親當作洋娃娃般的疼愛,從小在父母的支配下長大,自己一個人就什麼都不會,只得仰賴雙親,但同時憤怒與不滿卻一直悶在心裡。
 
得不到父母認同的人會覺得自己是廢人,許多人在不知不覺間為自我否定所困。為了懲罰自己,有些人會耽溺於自殘的行為中。當中也有人想要給一直否定自己的雙親好看或是想要報復。這些報復行為,有的是直接攻擊父母讓他們受痛,也有很多人是用毀掉自己讓父母心痛,間接讓父母嚐到痛苦的滋味。
 
也有否定不認同自己的雙親,將他們從自己的人生切割出去,才勉強保住自己的人。只是,即使和母親保持距離,盡量不見面,也並不表示就能保有內心的平靜。
 
雖然不是直接受到脅迫,但是不被母親認可、不被愛的想法,會一直盤據在心中的某一隅,對任何事情都積極不起來,或是很容易被負面思考所困。那一直盤據在心中的母親,永遠對你的所作所為,不停低聲耳語:「所以我說你不行嘛」。
 
也有人明明已經離開父母,卻一直渴望一個能代替父母的人,持續耽溺於補償性的行為。然而,為了得到能代替父母的人努力做出令人感動落淚的事,更多時候得到的卻不是回報,而是更大的失望或背叛。即使如此,孩子仍無法放棄,仍會繼續追求那個幻影。
 
渴望母親的心情就是如此深厚,這是人的本質。
 
【容易有自我否定的想法】
 
不同的人會描繪出不同的人生軌跡,但是有母親病的人會有幾個共同的徵兆。
 
例如,其中之一就是容易有自我否定的想法。不被父母所愛,不被認同的受傷心情,在不覺間在心理轉變成自我否定的烙印,持續威嚇著當事人。
 
他的各種人生姿態在某種意義上,便是如何從這個自我否定中逃脫、企圖克服它的軌跡。
 
有些人會拚命努力做一些受人肯定的工作,提出成果。
 
也有些是把自己偽裝得很堅強,不讓人看見弱點,藉以取得平衡。
 
不過,有些烙印太深刻、傷痛太殘酷,會像詛咒般緊緊跟隨著那孩子,持續對那孩子的人生造成傷害。
 
就算憑著努力取得成功,確立堅強自我、磨練自己的人,也不一定能夠完全克服這個根深蒂固的傷。很多時候即使表面上偽裝得很好,內心深處還是殘留著空虛和不安。
 
失去重要的東西或碰壁的時候,一旦無法妥善偽裝,好不容易維持的平衡就會開始一片片瓦解。
 
深到無法完全克服的自我否定,我們會在這一章的最後處理。還是先來看看在與自我否定奮戰中產生的人生樣貌吧。
 
【扮演「乖寶寶」角色】
 
這當中最熟悉、也最被廣泛認定為母親病的,就是扮演「乖寶寶」的行為。這並不僅適用於孩提時代,即使長大成人了也依然適用。
 
看對方臉色,行事不由得會想討好對方。有時為了配合對方的狀況,甚至損害自己的利益或生活,也要用盡心力。
 
不只是太在意他人,就連對父母也過度揣測他們的心意。那也是因為從幼年時期的經驗中,深印在心裡的行動模式。
 
無論被什麼樣的父母生下來,孩子都想要被愛。更何況是不受父母寵愛的孩子,為了知道要怎樣才會被愛,會不斷的觀察父母的反應,不知不覺間學會了「乖寶寶」的行為舉止。
 
這樣的想法,在一直被父母否定的「壞孩子」身上也是一樣。很多人即使在外為非作歹,也無法忤逆母親。
 
否定父母、離開父母的支配也伴隨著苦痛,但如果能夠做得到,也許傷痛還會小一點。
 
很多案例是即使一直想離開父母的束縛,但又對離開父母感到不安,於是便維持任由父母擺佈的關係,一直拖延下去。
 
雖然感受到父母給自己的重擔,可是一旦面對面,還是會看父母的臉色,態度或反應甚至心情都受其左右。
 
會不由得扮演起「乖寶寶」就代表受了父母多少的支配。所謂支配,並不僅限於暴力或強制的型態。也有採取外表看起來更美、更冠冕堂皇的控制。
 
【為了培育養穩定的依附關係應該做的事】
 
要培育養穩定的依附關係,最重要的是運用充分的肌膚擁抱接觸來守護孩子的安全感。孩子會依附給予他安心感的人,形成情感牽絆。前提條件就是母親要在孩子身邊,。在孩子感到困擾的時候、需要幫助的時候,會馬上前來對他伸出援手,這可以說是在培育孩子的安全感和信賴感上是基本中的基本。
 
因此,母親長期不在身邊,對依附關係會產生有破壞性的作用,會引發生脫離依附的狀態。脫離依附,是對需求母親這件事感到疲累,已經不想再追求的狀態。
 
即使沒有那麼長時間不在孩子身邊,但若是不在身邊的時間比較長,或是即使在沒有照顧的情況下,依附的關係就容易變得不穩定,孩子會敏感地感覺到,母親對自己而言就像是遠在雲端。
 
然而,光是單單有母親陪在身邊,也不一定就能培養出穩定的依附關係。那是必要條件,卻而非充分必要條件。
 
發展心理學家者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Dinsmore Salter Ainsworth)不只觀察美國,也在與世界各地觀察屬於各種不同文化的親子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能與孩子有穩定依附關係的母親,皆能顯示出一種超越文化或與社會差異的特徵。
 
那就是具有豐富的感受性與回應性。這裡所說的感受性,是指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或欲望求的能力。不能正確解讀孩子的心情,用自己認定的想法做出牛頭不對馬嘴的事,會容易讓依附情感變得不穩定。
 
此外,回應性是指對孩子的行動有回應。對聲音或表情動作有反應,滿足孩子的要求,或是當孩子有困難求助的時候,會伸出援手。
 
最有害的是,母親缺乏反應的情況。雖然反應有些許誤差錯,但有回應還是比沒回應來得好。可是父母的反應過度,所有事情都事先幫孩子做好,孩子會變得無法自己行動,不斷想地看母親的臉色。這樣的情況也容易使得依附關係變得不穩定。
 
更何況本來是應該保護孩子的父母,若是一不高興就威脅孩子、處罰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依附關係就會遭受破壞。
 
【依附模式會因為依關心的方式而有所不同】
 
孩子的依附關係不穩定的案例,有幾種代表的模式。
 
其一就是對孩子不關心,也不太注意的狀況情形。就算孩子有需求,也會一副很煩不耐的樣子當作沒看到。孩子再怎麼哭也不太會去抱他。
 
這類母親的孩子,不太會對依賴母親撒嬌,母親不見了也不太難過。這是稱為「迴避型」的依附模式的特徵。母親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很獨立,不需要照顧。
 
還有一種,就是乍看之下似乎感受性跟與回應性都豐富具備了,但是卻是過度或不平均的狀態。大體來說,容易發生保護過度的情況。神經質又有強烈不安感的母親或完美主義的母親,太神經過敏,也容易發生過於關心的情形。連孩子本人並沒有要求的事情都做過頭,伸手幫太多,就變成干涉過度。
 
這些案例很容易看出來,是因為孩子一方面依賴母親,不如所願就會表現出強烈憤怒,或是相反地拒絕母親讓母親感到困擾。這種類型稱為「抵抗/矛盾型」。
 
有某位女性一直很想要一個女兒。然而她生下來的是一個男孩,她感到很失落。專而全心疼愛這個男孩的,是祖父母。四年後,一直期待的女兒誕生了。母親黏著女兒,保護過度地養育她,即便女兒自己能做的事,媽媽也會立刻出手幫她做。
 
懂事之後,什麼都靠媽媽,自己什麼也不會都靠媽媽,變成了一個強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母親一不順她的意,就生氣發狂。每天早上搭幼稚園的交通車跟母親分別的時候,都會大哭;上小學後也不太習慣,經常請假沒去上課。
 
大兒子則很早就獨立,也雖然組織了自己的家庭,不過卻與自己的原生教庭但是少有往來。相對地,這個女兒結婚之後大有一半時間都待在娘家,一直為焦慮和憂鬱症所苦煩惱。
 
母親沒有什麼照顧到的兒子,養成的是學到的是冷漠的迴避型依附關係;而母親過度照顧的女兒,則變成強烈的焦慮,形成是依附型抵抗/矛盾型依附關係。而這樣的傾向關係,到現在已經三十幾歲仍持續,沒有什麼改變不同。
 
更不穩定的類型,是稱為混亂型的依附關係,綜合混和了迴避與抵抗/矛盾型,特徵是沒有秩序與無法預測反應。這種類型是因母親的不穩定,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威脅的情形,也就是在受到虐待或陰晴不定的控制下很容易變得如此發展成這種型態。沒有辦法坦誠自己的心情實地撒嬌,雖然想靠近母親卻又害怕靠近,想撒嬌又不敢撒嬌,完全相反的想法互相拉扯,顯示在外的是出乍看令人難解的反應。
 
雖然說「三歲定終生」,但人際關係的模式或基本的安全感、基本的信賴感這種些東西,在依附關係形成的一歲到一歲半之間的幼兒期,就幾乎都已經大致定型了。
 
在這層意義上,要說是「一歲定終生」,也沒有什麼差別。幼年時期體驗的深刻體驗印象有不易改變的傾向,但也會因成長或之後的體驗給予獲得某種程度的補償,也有些人能得到外表上的穩定外表上看起來安定沉穩。
 
例如,即使是一、二歲時表現出混亂型的孩子,稍微大一點之後,也會變成控制型的孩子。控制型的特徵就是孩子會想要控制父母。
 
還有兩種類型,會藉由讓父母親困擾或威脅父母,來達到他想要的「懲罰型」;以及藉由幫助父母、變成父母的商量對象,想要支持父母的「懷柔型」。孩子的努力讓人感動,努力想要獲得得到穩定的關係。
 
懲罰型的孩子,在長大之後仍會表現出用暴力或力量去控制對方的傾向;而懷柔型的孩子,則是藉由看別人臉色、阿諛奉承、服務別人來找到自己的定位。依附關係的傷痕,會以這樣的形式持續下去。但是,如果能早一點發現問題,改變關心的方式的話,即使在一、二歲的時候有混亂型的傾向,之後也可以表現出穩定的依附關係。

●作者言論不代表東森立場

圖文/你要當好人還是廢物? 全台資授權轉載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