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pixabay)
文/
謝文憲(憲哥)
你的職業生涯一定轉換過公司,一定寫過離職信吧?我始終認為:「如何進來公司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離開。」離職信潛藏的學問,你不可不知,如果做得好,除了延續各種關係外,還可以讓他人懷念你,說不定以後還可以幫你一把;如果離職信寫不好,反而讓大家覺得虎頭蛇尾,不值得信任。
2006年我離開外商時,發了兩發離職信,一封對內,一封對外,兩封都有人保存到現在。
對內的離職信除了交代我的last working day以及接任人外,我特別提到:「我會將全部同事的msn聯繫人刪除,如果大家覺得我可以接續保持聯繫,你加我,我也會按下同意」,加回的比例約僅四成,我把這四成定義為朋友,非僅同事關係。同事會成為真正的朋友,往往都是在離職信寄出那一刻,才會發生。
▼(示意圖/pixabay)
對外的那封離職信寄出後,許多人跟我聯繫,由於我沒有進到相關產業,多半都是祝福我,對於我的負責與跨出舒適圈,稱讚不已。這十年來,因為廣播、書籍、專欄、課程的原因,陸續找回許多老客戶,他們常跟我說:「十幾年前就看出你的潛質,今天的傑出表現,一點都不意外。」
近來常聽到老客戶對我說:「憲哥,我們公司都有買你的書喔!」事實上,以前客戶都叫我Lewis,「憲哥」是我當講師以後的綽號。
下面這個故事,更讓我津津樂道。
一封離職信
四月中一場名為「業績風暴」的業務論壇,有位講者的故事讓我很感興趣。
講者Ben是一位B2B的業務總監,從第一線業務做起,賣過兩、三種商品,業績每一年都有兩位數的成長比率,人資培訓圈一待就是七年。人生就是如此,時候到了,總會遇到「天非時、地非利、人非和」的關卡,他毅然而然決定出走,直到離職當天辦完手續後,才坐在辦公桌前發出正式離職通知。
離職後不打算、更不可能用老東家的資源,他善用僅剩一小時的上班時刻,拉開通訊錄,發了一封mail給曾經交換過名片的600多位客戶、長官、供應商,僅僅告訴他們自己要離職,沒有交代自己要去哪裡,這樣的離職信很多,相信你我都看過。
在離職信中,明確說明自己未來要去哪裡,優點是讓客戶覺得你把他當朋友,也夠誠實;缺點是對方覺得你好似要繼續做生意,意圖過於明顯,而且對老東家不忠誠。
▼(示意圖/pixabay)
一般人收到離職信的反應不外乎三種:好可惜、終於走了、不關我的事,會主動跟離職人聯繫的,屈指可數。然而,Ben收到的回饋,卻異常熱烈。Ben留了自己的私人信箱給大家,僅止於告訴大家自己手機沒換,交代一下接手同事的聯繫方式後,一周之內,共有173位朋友用各種方式回覆給Ben,他記得起來的十句如下:
「你還好吧」、「鵬程萬里」、「要去哪裡」、「我這有缺」、「真是羨慕」、「約喝咖啡」、「是結婚嗎」、「下一步呢」、「換到哪家」、「創業是嗎」…收到的訊息一籮筐都是四個字,我笑他:「你的客戶都很有學問,都回四字成語」!
我們面對面笑了一下。
「這些朋友我一個個回覆自己的下一步,沒回覆其實的也不錯,未來也就不用往來了」,Ben很清楚知道:「這173位是『跟我做生意』,他們是『朋友』,其他的是『跟老東家做生意』,他們是『客戶』。」
這跟我常提到的觀念很像:無論你做得再好、再爛,這世界上認識你的人,或你認識的人,都會有1/3喜歡你,1/3討厭你,1/3隨便你,我們只需要把喜歡你的1/3,從十人變成一百人,最後變成一千人或一萬人就好,其他2/3,我們也無力改變。
▼(示意圖/pixabay)
Ben有了七年的業務基層經驗後,年紀輕輕就走上創業的道路,第一步驟就是將有回信給他的那173位朋友的手機號碼、姓名、公司,輸入在自己的手機通訊錄中。好幾次,只跟他換過一次名片的朋友,突然有急事找Ben,一接起行動電話,他就能叫出對方的全名,讓對方好生驚訝,而這樣的驚喜,頻頻出現。
演講結束後,我問Ben,你覺得離職信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他告訴我:分清楚誰是朋友?誰是客戶?不要有過於美好、不切實際的不當幻想。畢竟客戶或同事都有某種成分的競合與利益關係,你沒有卸任或是離開崗位,是很難看出誰是真正朋友的。
※本文由
謝文憲(憲哥)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以免侵權※
-----------------------
原文/
送出離職信那一刻才會明白的事:誰只是客戶、誰是真正的朋友
謝文憲-憲哥粉絲團
職場觀點》謝文憲-憲哥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