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獲得醫療奉獻獎的汪醫師也是心臟疾病患者,用自身經驗為年長病人死裡逃生;但醫生也坦言,心情好,心臟才會好。
憂鬱症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高度相關,最新研究結果發現,憂鬱症患者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沒有憂鬱症的2倍。
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你在負面情緒下,你的血清素分泌會下降,那這個血清素本身是在調節發炎因子。你血管開始發炎,所以你血管動脈硬化的機率就會增加,加上因為你的發炎因子在釋放,你的大腦在發脹,所以你整個杏仁核活性是變大的,就會影響到你心跳的速率。」
尤其老年人憂鬱情況越來越嚴重,面對子女長大、自己退休,突然間失去了生活重心,會傳長輩圖的代表還有點社交能量,如果連傳都不傳,就得擔心了。就像這位已經64歲的邱阿姨,也面臨晚年退休憂鬱壓力。
邱阿姨:「忽然驚覺到自己的年齡不年輕了,我的櫃也剛好撤櫃,我就去領失業補助。如果我真的待在家裡,不會被(孩子)重視,他們好像也不用我了。譬如說我們要煮個菜,冰箱打開來,他們會說你不知道我放在哪。那種感覺,這是每個長輩都會有的心情,覺得孩子、另一半不需要我了。」
知道晚年即將到來的孤獨憂鬱感,邱阿姨鼓起勇氣再上人力銀行,當個高年級實習生,重新回到大賣場做家電銷售人員。
研究指出,如果長輩社交孤獨,65歲以上的老人中,至少有21%的人有憂鬱症狀,盛行率為各年齡之冠,就診率卻不到1/10;如果不願意接觸醫療協助,還如何靠自己,找到下半輩子的陽光。
退休長者作家江育誠:「我60歲的生命,嚴格講起來都不是為了我自己。我80歲平均壽命,我有20年時間。如果能夠活得很精采,其實也不枉這趟,我就是決定我的退休生活要過得非常充實。」
已經71歲的作家江育誠曾是西服公司總經理,退休後拾起畫筆,把未了的人生興趣落地,學油畫、練素描、寫作,還常到各地跳蚤市場收購壞掉的時鐘,看書、學習修好它。退休9年下來,他修好了上百個時鐘,他讓自己天天擁抱興趣、保持動能。
退休長者作家江育誠:「奮鬥了三年,我跟它(壞掉的大鐘)奮鬥3年,面板我去找地,木箱我自己做的,玻璃請人家弄,整個擺錘都自己做的,就是浴室吊毛巾的不銹鋼管。」
幫每個時鐘延續生命,也幫自己找到人生第二生命。「心」一旦生病了 ,也會誘發真正的心臟疾病。江育誠建議要在退休前五年規劃:
建立紓壓興趣、創造生活重心、再次貢獻社會,不必太花錢,也能譜好退休練習曲,讓晚年不憂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