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研究顯示晚餐「太晚吃」 罹病風險恐暴增28%

聽新聞

現代都市生活節奏快速,許多人沒辦法按時吃飯,容易陷入「食無定時」的生活模式,不過從「時間營養學」(Chrononutrition)的角度來看,進食時間不僅會影響食物的消化代謝過程,還可能間接影響心血管事件,包括冠心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現代人生活忙碌,許多人無法定時吃飯。(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根據《潮健康》的報導,時間限制飲食法(Time-Restricted Feeding,TRF)是一種將夜間禁食時間延長至12小時以上的飲食方式,這種飲食方式在動物試驗中顯示有助於改善心血管健康指標,同時與體重減輕、降低血壓和抑制發炎反應有關,研究發現每天第一餐的進食時間如果延後一小時,心血管事件風險將上升6%,而每天晚上9點吃最後一餐相對於晚上8點終止進食,則使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了28%。

▼研究顯示越晚吃恐增加腦血管疾病風險。(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研究指出進食時間與生理時鐘的相互關係使得心臟和其他器官的代謝活動受到影響,這也解釋了為何夜間禁食時間與腦血管疾病呈現負相關,每延後進食一小時,腦血管疾病風險就下降了7%,研究還強調了早餐和晚餐進食時間的重要性,若每天第一餐的進食時間平均延後30分鐘,可能會對心臟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包括血壓升高、C反應蛋白水平上升、胰島素和血糖波動幅度增大,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下降等,這些指標都是與心血管事件風險有關的因素。

而採取夜間斷食超過13小時且每天8點前進食早餐的進食模式,能夠降低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風險,而在西班牙的病例對照研究中,夜間禁食時間與攝護腺癌的機率呈現負相關,禁食時間愈長,攝護腺癌風險愈低。不過該研究採用飲食紀錄來衡量進食時間,無法準確評估受試者的睡眠時間和睡眠品質,同時研究也未能排除其他影響晝夜規律的因素,如夜間光線暴露、娛樂性藥物使用、體能活動和運動量、藥物或酒精使用等,因此目前仍需要更多研究來進一步釐清進食時間與心血管疾病之間是否存在確切的因果關係。

此外,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營養室楊智凱營養師也曾介紹較能健康且均衡減重,包括「低GI飲食」、「減醣飲食」、「168間歇斷食」等,楊智凱表示GI是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指食物在人體消化後對血糖的影響程度。當攝取高GI食物時,血糖快速上升,身體會分泌大量胰島素來處理血糖,促使血糖驟降,過低的血糖產生了飢餓感,使人又再吃進更多的食物,而過多的胰島素也會促進體脂肪的合成,不利減重。

▼人體攝取高GI食物時,血糖快速上升。(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反之攝取低GI食物時,血糖可維持在一個較穩定的狀態,且通常低GI食物所含的纖維較高,也相對的具有飽足感。低GI食物特性為高膳食纖維、少加工(原態食物),如國人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應多選全穀雜糧為主食,或至少應有1/3為未精製之全穀雜糧,如燕麥、大麥、糙米、地瓜等等。

楊智凱也指出M坊間常見的減醣飲食包含生酮飲食、極低醣飲食、低醣飲食、中度低醣飲食等4類。其中較建議且安全性較高的為中度低醣飲食(醣類佔總熱量26至45%),不僅可以吃適量的碳水化合物,以避免葡萄糖不足所導致之副作用(酮酸中毒、噁心、嘔吐、精神不濟、腦細胞損傷等),油脂的比例也不會過高,是相對來說更容易執行與較為均衡之飲食;至於168間歇斷食則是要控制每天在8小時內進食,剩下的16小時禁食,優點是可以依據自己的作息時間來安排進食的時間,而在「進食期間」仍須保持均衡飲食,他也提醒癌症、三高、慢性腎臟病病人、長期服用藥物者、營養不良者、成長發育期中的孩子、青少年、孕婦等人並不適用。

(封面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晚餐 早餐 飲食 癌症 習慣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銀杏颱風侵台機率曝! 周三高壓強弱、路徑關鍵

銀杏颱風侵台機率曝! 周三高壓強弱、路徑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