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突偏左、走不直,以為只是單純走路不穩,29歲的林先生發病當下還不以為意,直到出現典型的症狀才驚覺自己可能中風了。他是銀行行員上班久坐,但平常有運動的習慣,飲食也都以吃素為主,體重65公斤不算胖,過去沒有任何的心血管病史,但卻不到30歲年紀輕輕就中風。
中風康復病患林先生:「醫生是說我先天的左椎動脈有稍微比較狹小一點,直接造成中風是因為,左椎動脈有剝離。」
年輕中風常見血管剝離,這種缺血性中風(又稱腦梗塞)是血管堵塞造成腦部缺血,發作原因是血栓、腫瘤;另一種出血性中風,(又稱腦出血),則是血管破裂出血,發作原因是血管瘤、血管畸形、高血壓。臨床上發現兩種中風比例4比1,缺血性的腦梗塞占大多數。
年紀輕輕卻血管剝離,可能跟外力或者心臟疾病有關。北醫神經內科許浩嘉:「有時候是因為撞擊,打球或車禍等等去撞擊到頸部,或是頸部突然一個外力突然扭動這樣子也是有可能。再來就是去馬殺雞按摩拔罐刮痧,也會造成血管構造比較不穩定剝離。」
北醫機器人助復健因為神經受損會導致一些身體功能喪失,中風後的半年是復健的黃金期。北醫物理治療師:「記得重心位置喔。」
年輕人缺血性中風不自覺,密集復健三個月,林先生靠著北醫的機器人輔助,現在走路幾乎沒問題,還能交互蹲跳。中風康復病患林先生:「上樓梯之後開始練跨階,其實都穩了之後開始練跳快走。」
北醫物理治療師黃品瑄:「它只會提供力量輔助,動作起始跟結束跟你要往什麼方向,都是病人自己決定。」
北醫復健醫學部主任曾頌惠:「再重新學習讓神經受阻的區域,這個肢體末節還是可以維持,一個好的運作狀態。」
預防年輕中風,專家建議每年定期做心血管檢查,如果出現頭暈步態不穩口齒不清,胸悶脖子僵硬單側肢體麻痺,這些都是中風前的徵兆,要特別注意。
(封面圖/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