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有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情需要處理,讓人腦袋不斷運轉,使人心煩或找不到突破方法。心煦心理治療所張雅詒心理師建議,每日可適度的讓自己發呆、放空,什麼事情都不做、都不想,不論是對身體健康、心靈平靜、尋找方法、處理事情都非常有幫助。
張雅詒心理師表示,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許多人不只是工作時間,其他不論是搭車、運動、做家事等空檔,腦袋也會不斷地在思考,這雖然是有效運用時間,但其實對腦和心理也都可能是個龐大的壓力,不論是否有自覺,生理、心理都會逐漸受到影響。
最常見直接的影響就是心理狀態,急躁、心煩、憂鬱、焦慮等。接下來也容易影響休息時間,例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早上在想的事情在晚上睡覺時也容易繼續運轉,不論是以原貌呈現,或是換個方式呈現,且想得越久在夢裡越清晰,睡醒後就像沒睡過一樣,因為腦袋在夜裡還是在工作,身體漸漸易形成慢性疲勞、容易生病。接著日久下來就有可能影響生理,也就是常聽到的自律神經失調,頭痛、頭暈、胃痛、胸悶、肥胖等各種症狀都可能出現。上述也容易成惡性循環。
另外,腦袋不斷運轉下,也容易讓人太過聚焦、急著處理、完成某一件事情,使人忽略真正關鍵,或者出現思緒疲勞而找不到真正的解套方式。廣義上來說與「鑽牛角尖」相似,且大多數人不會認為自己正過度聚焦,但確實很多人正經歷著。舉例來說,一段關係中許多人會思考怎樣過得幸福,會思考並準備非常多,但往往讓人倍感壓力、自己也過得辛苦,其實就忽略了彼此自在的重點。
▼腦袋不斷運轉下會對生理、心理造成不良的影響。(圖/今健康)
張雅詒心理師建議,民眾日常除了可以多動腦袋以外,也可以適度的讓自己發呆和放空,這看似浪費時間,但其實很重要,目的在找個時間放飛思緒、讓腦袋休息一下,讓心靈回歸自我。正如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這目的也正是為了善用腦袋,所以其實並不衝突,是可以共存的。
一天當中腦袋有個時間可以休息,可以讓自己暫時抽離原本聚焦的事情、跳脫出來,重新端看原本的事物,更能看到全局。心理狀態也可以稍作休息、放鬆,讓自己避免一直處於高壓。如此一來睡眠障礙、自律神經失調等問題,也就可以漸漸改善。
這有像是修照片時怎麼修都不滿意,放著休息一下,再重新打開後,往往會看出原本想修的地方在哪。同樣的情況也常發生在生活各種時刻,其實有很多事情就是因為疲勞而找不到解決方法,但放空靜下後,心理狀態平靜些,也會有如換個身分再重新看同一件事。
▼適度的放空可優化身心靈。(圖/今健康)
張雅詒心理師表示,發呆、放空雖然看似簡單,不過對初學者來說其實往往並不容易,畢竟思緒其實一直都是流動的,很難說停就停,因此建議可透過幾個簡單「停、看、聽」方式先培養發呆和放空的習慣。
停,指得是先把正在思考、正在煩心的事情停下來放在一邊,讓自己安靜下來。這通常是最不容易的一步,建議可告訴自己「好,現在來發呆囉~」,並且想像發呆笨笨憨憨的模樣,目的在讓腦袋開始休息。看,指得是用靜下來的心去看看周遭的事物,可為天花板、天空、海浪、坐在咖啡廳中看著街道、來來去去的路人、路邊的小貓等,目的在真正開始休息,帶走注意力。聽,則指得是在靜下來後、原本的注意力被帶走後,聽聽自己心裡的感受,靜靜地坐在內心的自己身旁,目的在陪伴內在的自己。
在放空之後,許多時候或許會觀察到自己當下情緒再更深層的樣貌,例如生氣之下其實是難過、悲傷的,可能因為自己沒被看見、自己的聲音沒被聽見等等的。接下來可能也會覺得想想也還好,好像也沒那麼重要。又或者如前述提到的,在了解當下所需之後,出現新的靈感或視野。
張雅詒心理師建議,民眾日常可在上班通勤時、做簡單的家事時、午休時間、洗澡、運動、瑜珈、打坐等不需要動腦就能運作的事情,就真的試著不用去動腦,或者就直接大字型躺在床上,讓自己進入前述「停、看、聽」的狀態中,可每日放飛自己約10分鐘,也可以更久,過程當中不要使用手機、看電視等等,避免自己的注意力被新的事物帶走。日久下來腦袋就會漸漸習慣這樣的模式,也更容易處理、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事情,身心狀態也會更健康。
▼心理師提出發呆、放空3步驟:停、看、聽。(圖/今健康)
《延伸閱讀》
.睡不好傷大腦記憶差?睡得多不如睡得好,簡單方法幫助深度睡眠
.夢到掉牙、墜落、被追,10大常見夢境代表什麼?心理師1招解夢!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以上言論由《今健康》授權轉載,不代表東森新聞立場。
(封面圖/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