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媒的報導,就在25歲新手媽媽賈布琳(Billie-Jo Jobling)生下男嬰的數個小時後,寶寶的睾丸被診斷出長著一塊腫塊,進一步檢測後還發現竟然是一種罕見的癌症。值得慶幸的是,癌症被提早發現,男嬰目前在手術後處於康復階段,不過在接下來的5年裡,他必須每3個月便進行一次身體掃描以及抽血檢查。
▼新生男嬰的睾丸被診斷出長著一塊腫塊,進一步檢測後還發現竟然是一種罕見的癌症。(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據英國《太陽報》的報導,男嬰的睾丸在出生數個小時後便被診斷出長著一塊腫塊,最初醫務人員認為他可能罹患睪丸扭轉,但進一步檢測才發現,這其實是一種被稱為「幼年型顆粒性生殖細胞瘤」(juvenile granulose germ cell tumour of the testes)的罕見癌症。這導致男嬰的才出生7天就不得不接受手術並切除腫塊。
這個結果也讓25歲的年輕媽媽賈布琳徹底心碎,當下的她已確信自己會失去小男嬰,「我非常沮喪,幾乎每天都在哭。這絕對是我經歷過最艱難的事情。你的世界即將崩潰,生活將從此改變。」
▼男嬰的才出生7天就不得不接受手術並切除腫塊。(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值得慶幸的是,男嬰的癌症被提早發現,因此在經歷過手術後,他已經脫離險境並處於康復狀態,不過在接下來的5年裡,他必須每3個月便進行一次身體掃描以及抽血檢查。據悉,幼年型顆粒性生殖細胞瘤的前兆,便是睪丸的無痛腫塊及腫脹,或是睾丸或腹股溝隱隱作痛等。
據「嬰兒與母親」懷孕、生產及育兒知識平台的報導,中山附醫兒童血液腫瘤科的翁德甫醫師,以及臺北癌症中心兒童腫瘤團隊主治醫師劉彥麟醫師也分享了他們的看法。
1.寶寶罹患癌症,大多是因基因突變所致,難以預防,不是父母做錯了什麼事,寶寶才會罹癌,父母不要自責。
▼這類癌症大多是因基因突變所致,父母不要自責。(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2.兒童癌症與成人癌症不同,成人癌症致死率比較高,兒童癌症的話即早發現與好好治療,大多可以康復,所以父母不要灰心。而且正因兒童與成人癌症不同,就醫需尋找相關的小兒次專科醫師,不建議父母請專治成人的醫師醫治小兒癌症。
3.如果替寶寶施打化療藥物,寶寶通常比較不會像大人使用化療藥物那麼不適,因為寶寶的代謝比較快,所以爸媽不用太懼怕寶寶使用化療藥物。及早就醫就能早治療。
4.父母要去認識相關疾病,扮演輔助角色,不要絕望也不要亂餵寶寶吃來源不明的偏方,必須讓寶寶接受醫師正規治療,若有問題應請教醫師。
5.臺灣健保與社會團體提供兒癌病童許多協助。如果確認罹癌,醫療團隊通常會協助申請重大傷病卡,減免部分負擔。此外病童與家庭如有就學、遠地就醫、急難救助等需求,也可以透過醫院社工師申請教育局床邊教學、麥當勞叔叔之家、兒童癌症基金會…等資源協助。
▼爸媽不用太懼怕寶寶使用化療藥物,並及早就醫。(示意圖與本文無關/pixabay)
6.小時候曾罹癌,長大後再得到其他種癌症的機率大約有20%,比一般族群稍高,雖然不用過於擔心,但仍要注意。建議家長要永久保存病童的醫療記錄,包括發病、診斷、檢查及治療等,並與主治醫師討論長期追蹤照護的方案。
7.罹癌孩童建議以攝取天然食物為主,如果有家人強烈建議要給病童服用健康食品,可上網搜尋「衛生福利部審核通過之健康食品資料查詢」作為參考,並應與醫療團隊及主治醫師討論。
8. 如果親友的小孩罹癌,應給予適度心理支持(注意適度就好,用心聆聽比胡亂建議有效,別疲勞轟炸),或是有時候可幫忙親友分擔家務或照顧其他寶寶,讓病童家長可以外出或休息。
9. 癌症不會傳染,不要怕自己的小孩被罹癌的小孩傳染癌症。如果小孩在公園看到沒有頭髮、戴口罩的兒童,可以鼓勵其他小孩「他比較特別,所以要戴口罩,我們還是可以一起玩」,鼓勵從事一些溫和的遊戲。
●以上言論不代表東森新聞立場。
文章來源:寶寶才出生7天就被診斷出「這部位」罹癌 醫師提醒9個必備觀念
(封面圖/翻攝自pexels/CTW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