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8歲的男星林家佑,出身自《大學生了沒》班底,因亮眼的外貌,受到不少粉絲喜愛,近日他出演《全明星運動會》第四季,再度掀起熱議,然而熱愛運動的他,卻表示自己曾罹患骨癌,讓粉絲們相當震驚。
▼林家佑表示自己曾罹患骨癌。(圖/翻攝自林家佑臉書)
據《三立新聞網》報導,林家佑透露自己非常愛運動,卻在4年前罹患骨癌,讓他大受打擊,也沒想過會發生這種事。林家佑指出,發病前一年只覺得右手痛,原以為是運動造成,但後來沒有使用到手時還是會痛,便開始積極尋找中西醫治療。
不過四處求醫都沒有用,林家佑感到不對勁,去骨科照X光並檢查後,確認罹患骨癌。但還好發現得早,開刀將不好的骨頭和肌肉切掉後才痊癒。而林家佑花了兩年復原,坦言當時真的很沮喪,不能運動、工作,還要學著用左手生活,所幸現在只要定期回診追蹤就好。
▼熱愛運動的林家佑,術後經歷一段低潮。(圖/翻攝自林家佑臉書)
延伸閱讀>>《全明星》男星罹骨癌「摘除肌肉」 20公分長疤曝光
國泰綜合醫院網站就曾介紹骨癌的症狀、好發年紀以及治療方法,坦言骨癌發生的真正原因現在仍不清楚,不過若是良性腫瘤,便不易復發、轉移;若是惡性腫瘤也不用氣餒,若發現治療得早,可以使病人五年存活率高到七、八成。
▼骨癌若及早治療可使存活率高到七、八成。(示意圖與本文無關/pixabay)
骨癌可分良性骨癌、惡性骨癌兩種,良性不會對人產生致命影響,惡性骨癌的組織有不正常癌細胞會對人體致命,並轉移到其他組織器官。不過良性骨癌有時也會轉變為惡性骨癌。就發生比例而言,良性多於惡性,次發性(其他惡性腫瘤轉移)多於原發性。
骨癌發生真正原因現在仍不很清楚,但可能與骨骼的過度生長、慢性發炎刺激、代謝的毛病或放射線等因素有關。
▼骨癌可能和骨骼過度生長有關。(示意圖與本文無關/pixabay)
延伸閱讀>>「骨癌正妹」羽毛球女神爆紅! 上萬網友爆動急備份
骨癌易發生在12至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以原發性骨癌為常見,次為50至60歲者,則以轉移性骨癌及多發性骨髓瘤轉移較多。
患部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有些骨癌具有特殊的疼痛方式,尤其是夜間特別疼痛,但有些骨癌則只會隱隱作痛,這種疼痛有時在早期對止痛藥還是會出現效果,但當骨癌增大之後,止痛效果即會變差。
▼有些骨癌會在夜間特別疼痛。(示意圖與本文無關/pixabay)
運動功能障礙可能與疼痛有關,也可能因為骨瘤刺激到肌肉或神經系統,造成運動功能的障礙;有時骨骼發生骨折也是原因之一。有時也可能會同時出現神經系統功能受壓迫所引起的功能障礙。當發生運動功能障礙時,經常會使病患感到十分緊張,此時必須探討是否有神經急症,必要時需施行緊急手術。有時也偶可碰見排泄功能障礙者。
良性的腫塊通常可出現很久但成長速度不快,且比較小,局部皮膚外觀良好;但惡性腫塊則可能會迅速長大,且會出現局部皮膚腫脹甚至潰爛的現象。末期骨癌由這些變化即可供診斷參考。
▼運動功能障礙可能和疼痛有關。(示意圖與本文無關/pixabay)
在許多平時沒有明顯症狀的病患,突然因為輕度外力而發生骨折時,通常都不會預期到罹患末期骨癌,通常發生病理性骨折之前都會有一段時間的骨骼破壞,或多或少都會有症狀,有的被當作生長痛而未注意,因此平時應注意骨骼檢查。
如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輕度發燒或腰酸背痛等等,這些也都可能出現,但若沒有其他特殊症狀,有時也並不容易下診斷;不過對於任何長期治療而仍未改善的症狀,仍應保有高度的警惕心,如此才可望減少誤診的機會。
▼若有食慾不振、發燒或腰酸背痛等,可能是骨癌症狀。(示意圖與本文無關/pixabay)
良性骨科腫瘤特性就是生長慢,不易復發和轉移。平時可進行門診追蹤觀察,但是若已經產生骨折或是將要骨折,通常在進行骨折固定的同時,要進行腫瘤切除,並且把組織送檢。
如果懷疑是甚至於確定是惡性腫瘤(骨癌),也先別氣餒,由於近年來醫學的進步,截肢已經不是唯一的選擇。若是發現治療得早,醫師可以施行肢體保留手術, 即為一方面切除病灶,同時保留原有肢體的功能。再配合化學治療,可以使病人五年存活率高到七八成。
(封面圖/翻攝自林家佑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