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全球爆發台現首例 可人傳人不限於同性戀
「猴痘」(monkeypox)病毒今年起在各國迅速傳播,截至目前已有48個國家、超過4,000起案例發生,台灣也在近日傳出首例猴痘確診個案,是從德國返台的男留學生,陸續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疾管署也在6月23日起宣佈,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台灣近日出現首例猴痘確診。(圖/翻攝自美國疾管署)
台灣大學醫學院急診醫學科教授李建璋醫師發文指出 ,五月以來從南歐、西歐開始,猴痘疫情蔓延擴散,有形成一波新疫情的態勢。猴痘在1958年實驗室中的猴子發現,1970首次在人類發現,以往傳染侷限於中非、西非男同性戀族群,尤其是剛果共和國。
李建璋醫師表示,猴痘雖然以「猴」為名,其實在老鼠、松鼠動物身上更容易發現。五月起歐洲、北美陸續發生人傳人流行,超越原本由動物傳人的途徑,且不限於同性戀接觸史。截至6月24日,已有4,147確診案例,有形成另一波全球疫情的態勢,引發全球關注。
WHO指出,目前猴痘已經是一個新型態的疾病,除了同性戀社群個案之外,醫療工作者也可能在照顧病人過程被感染。近期將召改名會議,矯正猴痘是非洲同性戀疾病的刻版歧視印象。
李建璋醫師指出,猴痘是一個病毒傳染的水泡疾病,在發疹前會有發燒、淋巴腺腫大、頭痛、全身痠痛、倦怠等症狀。目前已知會由吸吸道和黏膜近距離接觸傳染,病程約為2-4周。但傳播期很長,病灶結痂之後仍有傳染力。
猴痘目前風險最高的危險因子有三項,同性戀性行為、接觸確診者、疫區旅行。李建璋醫師提醒,猴痘有可能導致肺炎、腦炎、眼炎及重症演變,死亡率約為3.6%。
▼猴痘目前危險因子有三項。(圖/潮健康)
不過,猴痘是否會變成下一波新冠病毒?李建璋醫師認為「可以謹慎樂觀」,主要原因是猴痘屬於DNA病毒不是RNA病毒,相對穩定不易變異。第二,天花病毒疫苗對猴痘有明確效果,暴露前後接種接可,保護力約85%。
第三,目前猴痘各案的基因分析顯示,疫情源頭都是同一病毒,不是多點爆發。第四,猴痘R0值約為2-3,相比於Omicron的R0值高達12,傳播力不至於完全不可控制。
▼醫生曝猴痘特點。(圖/潮健康)
李建璋醫師認為,要防範猴痘傳播應在「星星之火」之時盡速撲滅,啟動邊境檢疫並要求自疫區歸國的民眾如有發燒、紅疹,必須主動通報檢疫隔離。另外,除了醫護人員也應開放同性戀患者與前往疫區的民眾接種天花疫苗
李建璋醫師強調,在新冠疫情之後,面對猴痘一定要「超前部屬」,雖然各大廠已在開發猴痘的病毒檢驗試劑,但目前沒有穩定的PCR或血清檢驗供採購,國內實驗室應及早提量增產。
▼面對猴痘應及早做準備。(圖/潮健康)
至於天花疫苗將引起全球爭奪,舊款疫苗較有心肌炎風險,而新疫苗為丹麥生產製造,2019年已取得美國與歐盟認可,相關單位應想辦法引進。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則為美國紐約生化國防藥物特殊公司所販售,是否比照國防採購途徑引進,也要及早考量準備。
李建璋醫師認為,面對猴痘雖然可以謹慎樂觀,但疫情累積的速度從線性成長快轉而成為指數性成長,為變局紛呈的世界增加了憂慮,正是「新冠疫未了,猴痘又來亂」,提醒主管機關與相關單位盡早作好防疫規畫,才不會「爬出平底鍋又掉入火坑」(Out of the frying pan into fire)。
●以上言論不代表東森新聞立場。
文章來源:猴痘結痂後還會傳染! 將變下波新冠病毒? 專家:3種人最危險
由潮建康授權轉載。
(封面圖/翻攝自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英國健保署高風險傳染病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