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昨(24)日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猴痘個案,引發全國人民關注。而目前該個案收治隔離病房,也匡列接觸者19人,需要進行健康監測20天,對此,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就指出,猴痘若進入社區就很難斷根。
▼首例猴痘個案入侵台灣,疾管署也整理了猴痘四大QA。(圖/翻攝自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臉書)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24日晚間表示,該個案為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於今年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
個案於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於24日確認陽性,為台灣首例境外移入的猴痘個案。此外,疾管署也說明,由於該個案曾經跨縣市就醫,密切接觸者從原本的5人擴大匡列至19人,目前均無症狀,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3日。
▼猴痘在各國傳染,引起世界高度關心。(圖/翻攝自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英國衛生安全局)
而據《三立新聞網》報導,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指出,猴痘的傳播模式類似淋病等性病,必須靠人與人之間「長時間的接觸才可能傳播」,就算人傳人也是小規模族群,一般基本的日常活動都算安全。不過黃立民也指出,要是猴痘進入社區「就很難斷根」。
▼猴痘的傳播模式需要長時間的密切接觸。(圖/AP)
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壁也在臉書上發文指出,WHO(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中表示,此波病毒有不典型的表現,除了不像傳統的先發燒後起疹子、從臉部開始,這次有不少患者僅有少數疹子,甚至只有一顆,可能侷限在某個部位,而不會到全身,甚至發燒前就有疹子。
林氏壁坦言,這樣不典型的表現似乎代表病毒已經突變,而這樣輕症表現,恐怕也會較難診斷。而目前僅通報一例奈及利亞案例死亡,致死率似乎也有改變,可能變成「比較會傳染,但致死率也降低」,起碼不會像非洲看到的1%甚至到10%的致死率。
▼林氏壁在臉書上提出自己對猴痘的解讀。(圖/翻攝自「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臉書)
林氏壁也透露他不會特別擔心猴痘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飛沫及空氣傳染,應該不是主要傳播途徑,加上新冠肺炎的防疫下,大家都習慣戴口罩、勤洗手,因此應該不太容易傳播,但要提醒「不要進行不安全的性行為」。
而猴痘也已經有疫苗及藥物,絕大多數都會自己康復,也不像RNA病毒一樣這麼容易突變,因此林氏壁並不會理解猴痘成為下一個大魔王,因為「新冠對於全人類的威脅目前還是大很多」。
(封面圖/翻攝自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英國健保署高風險傳染病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