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不良嗜好、家族相關病史,仍要注意「心肌梗塞」的風險!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血管內科劉昱成醫師表示,疫情期間一患者於工作時突然昏厥並失去心跳,急診後CPR仍然意識不清。確診後認定為急性心肌梗塞,原本心血管就已慢性阻塞約90%、完全阻塞後更造成大片心肌梗塞缺氧,幸經緊急裝置血管支架後順利清醒。
▼無不良嗜好、家族相關病史,仍要注意心肌梗塞的風險。(圖/潮健康)
劉昱成醫師指出,該患者不菸、不酒、不嚼檳榔,且並無任何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不過先前即因為走路稍喘、運動耐受力下降而至心臟血管科就診,經評估後做抽血檢查與運動心電圖檢測,但該患者卻並未前往做運動心電圖檢查,原因是處理防疫保險業務繁忙,深怕其他組員工作量因此增加,所以重返崗位繼續上班。
劉昱成醫師表示,該患者在工作場所失去心跳後,送急診及時插管幸而保住一命。從心電圖結果來看,研判是急性心肌梗塞,血栓塞在冠狀動脈的左前降支,經緊急施做心導管手術後,先將冠狀動脈中的血栓抽出、再用氣球擴張狹窄的血管並裝置血管內支架後,患者的血壓與心跳逐漸恢復穩定、意識恢復後仍在加護病房持續觀察。
劉昱成醫師解釋,心血管粥狀硬化到一定程度後才會出現症狀,因此及早發現並及早治療,可謂相當重要。運動心電圖約可檢測出8成的心血管問題,愈早發現心血管疾病,使用藥物治療的時機點愈佳。
▼愈早發現心血管疾病,使用藥物治療的時機點愈佳。(圖/翻攝自pexels)
劉昱成醫師指出,年輕族群、不菸、不酒、不嚼檳榔,沒有三高和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看似是心肌梗塞的低風險族群,但「低風險不等於零風險」,仍得透過自身身體狀況做衡量。如果覺得近期身體狀況有明顯變化,例如易喘、活動力下降,雖只是些微差異,卻可能已經埋下心血管問題的種子。
▼年輕族群遇2徵兆仍要注意。(圖/潮健康)
「心血管狹窄其實是一種漸進式的疾病,心血管粥狀硬化是慢慢形成,血管血流空間逐漸變窄,到最後完全阻塞就立即昏倒,甚至失去生命。」
最後,劉昱成醫師呼籲年輕民眾,千萬勿以為無不良嗜好並自覺身體強健,就輕忽心肌梗塞的可能,平時仍需注意自身的體力狀況,如出現走路稍喘、運動時體力下滑,應立即就診以確認病情。另外,已罹患心肌梗塞的患者,應嚴格控制膽固醇、飲食與生活型態務必做出調整,並遵從醫囑按時服藥,以防病情持續惡化。
●以上言論不代表東森新聞立場。
文章來源:不菸不酒無家族病史 年輕人也可能「心肌梗塞」? 出現「2大徵兆」要留意
由潮健康授權轉載。
(封面圖/翻攝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