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山大「拉不停」只是腸躁症?當心無法治癒發炎腸道疾病找上你

聽新聞

工作家庭兩頭燒,便意時常來打擾,跑到廁所拉不出,滿腹苦水好困擾,這「腸」是現代忙碌上班族的生活寫照。時不時的腸胃突發狀況,民眾大多直覺是「腸躁症」而未積極治療,但若腹瀉腹脹的情況長期沒有改善,建議即早進一步至醫院檢查。

 

如何區分腸躁症與發炎性腸道疾病?亞東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鍾承軒主任表示,腸躁症為一種常見功能性腸胃道疾病,患者器官或組織病理學並無慢性發炎現象,以腹部不適及排便習慣改變等腸道症狀為主;而發炎性腸道疾病則為慢性免疫性反應,常見慢性腹瀉合併出血、腹痛、發燒、體重減輕的症狀,也可能發生腸道外表現,如合併口腔潰瘍、皮膚紅疹、關節疼痛及眼睛葡萄膜虹彩炎等症狀。

發炎性腸道疾病又分為克隆氏症以及潰瘍性結腸炎,在台灣發生率及盛行率以每年約5%的增幅成長中,鍾承軒主任表示克隆氏症好發族群青壯年、中老年人皆可能發生,年齡約落在15~35歲以及50~70歲;而潰瘍性結腸炎則大多發生在50歲後。根據醫學研究,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危險因子,與種族、家族病史、曾經有細菌性腸道感染改變腸胃道內菌叢分布、長期使用一些抗生素賀爾蒙藥物有關,而日常生活習慣高脂肪低纖維飲食、抽菸、日照時間不足維生素D缺乏等,也都可能增加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發生機會。

鍾承軒主任也呼籲勿輕忽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嚴重性,通常初期在臨床上無明顯症狀,需透過腸胃道內視鏡才能看到表淺黏膜發炎變化,嚴重者會變成潰瘍,以克隆氏症來說,潰瘍反覆發生會造成狹窄或腸穿孔、腹腔內及肛門附近廔管;潰瘍性大腸炎甚至可能會增加大腸癌發生率,建議即早診斷並尋求正確的藥物治療。

 

發炎性腸道疾病雖無法根除但可控,鍾承軒主任表示目前傳統藥物大致分為三大類,包括美沙拉秦、類固醇及免疫調節劑,中重度患者現已有生物製劑可治療,長期控制進而達到腸道黏膜瘉合避免復發,以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銀杏颱風侵台機率曝! 周三高壓強弱、路徑關鍵

銀杏颱風侵台機率曝! 周三高壓強弱、路徑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