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染疫不敢回診!大腸癌患者肛門流膿 醫揭3高風險症狀

聽新聞

大腸癌堪稱「癌中之王」,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最新資料,大腸癌為十大癌症榜首,已經連續14年蟬聯第一,並且平均每35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醫師提醒,大腸癌的預防相當重要,平時就需要定期追蹤、篩檢。也叮嚀民眾可以根據三大「自覺症狀」來自審,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大大提升戰勝大腸癌的機率。

▼大腸癌連續14年蟬聯十大癌症榜首。(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根據《聯合報》報導,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表示,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因此只要能在早期發現並切除的話,就能減少癌症的發生。不過大腸癌在罹患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為提高患者的警覺性,並統整出三大「自覺症狀」,只要發現千萬別忽略,要趕緊就醫檢查。

⚾世界棒球12強⚾超級循環賽 鎖定 CH51 東森新聞

張世慶指出,若民眾出現腹脹腹痛、血便中帶有黏液便,以及明顯排便習慣改變(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這三大症狀,就應提高警覺,就醫檢查。此外除了上述的自覺症狀外,倘若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都有高風險是大腸直腸癌,不可忽視。

▼民眾可以留意排便情形,檢視自己身體狀況。(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大腸癌假如能夠早期治療,存活率高達九成,不過也不要因為晚期發現就灰心,由於醫療日漸發達,透過不同的化學治療與標靶藥物組合,第一線總緩解率可達7成、疾病控制率更高達9成。不過受到疫情升溫影響,民眾篩檢意願下降,臨床上發現約有兩成患者的治療時程有所延誤。張世慶推測,民眾害怕感染新冠肺炎,即使出現症狀也隱忍,通常就醫時症狀都相當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

臺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聖捷分享一起案例,一名57歲的患者,原先被檢查出第三期直腸癌,經過多次電療、化療後再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後續僅需透過輔助性化學治療與定期追蹤即可。但因遭逢疫情攪局,患者害怕感染到新冠肺炎而無定期回診,直到某天突然發現肛門與陰部外流出黏稠分泌物與組織液,緊急就醫後發現腫瘤發展更快速,導致前面的治療功虧一簣。

▼病患害怕感染新冠而延誤就醫。(示意圖,非當事人/翻攝自Pexels)

為了提醒患者記得定期回診,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首度推廣Line頻道《iCare愛幫忙》,預計將在下半年上線,功能包括:就醫提問單、保單試算、腸癌照護攻略,以及在治療過程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等,期望藉由此醫病共享決策的輔助工具,提供癌友更多照護秘訣,讓醫病雙方於看診時可更充分溝通,未來患者也因資訊獲取更容易,面對病魔也不再因未知而恐懼。

(封面示意圖/Pexels)

大腸癌 疫情 就醫 回診 癌王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12強東京巨蛋爭金】11/22(五) 中華VS美國  精彩賽事請看東森新聞

【12強東京巨蛋爭金】11/22(五) 中華VS美國 精彩賽事請看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