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是大家常見且不陌生的皮膚疾病之一,會使病友的皮膚不斷慢性搔癢發炎,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耗費許多耐心及毅力,卻因為錯誤的偏方與觀念,導致一直無法有效根除。你真的認識「異位性皮膚炎」嗎?接下來讓我們共同揭開兩位病友從患病到治療後的真實案例,一起攜手擊退異位性皮膚炎的糾纏!
▼柯小姐在講述對抗異位性皮膚炎的過程中數度哽咽落淚,讓許多人都感到相當不捨。(圖/東森新聞)
受訪者之一的柯小姐表示,她是少數成年後才發病的案例,當時誤以為腳上的傷口是過敏,過了一年都還沒好轉,最後被診斷出是異位性皮膚炎,由於柯小姐的職業是健身教練,讓她在運動時都都飽受煎熬,時常不自主的抓傷口,結束後才驚覺傷口早已出血,逐漸留下不少暗瘡,在反覆糾纏的過程中失去原有的陽光笑容,熱愛戶外活動及穿著輕便的她,變成一位不想運動、穿著長袖只為遮住傷口的人。
▼病友時常癢到半夜無法正常入睡,反覆抓傷口,導致瘡疤逐漸蔓延全身。(圖/東森新聞)
另一位受訪者陳小弟與陳媽媽,陳媽媽表示,陳小弟在出生後沒多久,頭和手肘的皮膚就開始出現異狀,發現他會因為搔癢用頭摩擦床,後來經醫師初檢判定可能為脂漏性皮膚炎,持續追蹤到1歲多才判定是異位性皮膚炎,幼稚園時原本僅有脖子和四肢關節處,國小後更加嚴重,逐漸蔓延到全身80至90%,必須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還需要長時間的待在常溫冷氣房中,也因為一直使用類固醇,導致生長的比其他小孩遲緩,在學校擦藥、抹乳液,還會被同學譏笑是「娘炮」,甚至同學媽媽說陳小弟可能會傳染,要孩子們都遠離他。
▼陳小弟從小深受異位性皮膚炎糾纏,陳媽媽都格外謹慎,不管飲食、衣著、寢具用品,皆需要特殊化處理。(圖/東森新聞)
在治療的道路上,起初陳小弟與柯小姐去一般皮膚科診所就診時,醫師都會先用類固醇控制,但隨著症狀越來越嚴重,擦藥、吃藥、打針都已無法有效控制,在經歷艱辛的治療過程後,輾轉來到大醫院求診,經由皮膚科醫師建議使用「生物製劑」來治療,原本沒聽過此治療方式的病友及家屬都十分擔憂,但身受搔癢糾纏多年的他們,最終決定姑且一試,沒想到就此看到一線曙光!
▼聽從楊靜宜醫師建議,從免疫抑制劑轉由生物製劑治療後,逐漸看到明顯改善。(圖/東森新聞)
在陳小弟開始治療後後,逐漸觀察到明顯改善,不僅搔癢感的症狀降低,皮膚也不像從前容易敏感,紅腫也開始消退。以往因為身體汗腺被異位性皮膚炎阻斷不大能流汗的他,如今在生物製劑的幫助下,逐漸恢復正常生活,個性也變得活潑開朗。媽媽也藉此告訴他,要懂得如何將正確的衛教觀念告訴別人,別人會誤解是因為不了解這個疾病,唯有導正別人的觀念,才能讓社會大眾對疾病的誤解不再發生。
▼皮膚專科俞祐醫師也建議病友若一直無法有效改善,可與醫師討論進一步治療方式。(圖/東森新聞)
目前科學研究結果證實,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人,遺傳性體質的因素占有很大的影響。多半好發在嬰幼兒時期,後來經臨床研究發現,少數病友是青少年,甚至有成年後才首次發病,一旦發病可能會比嬰幼兒時期更加嚴重,因為皮膚角質層長期有缺損,保水、保溼的功能就會較差,皮膚也較乾燥,一旦皮膚乾燥,就更容易受到細菌入侵。因此,病友們應當盡早尋求正確的治療管道,才能將異位性皮膚炎有效根除。
(封面圖/東森新聞)
MAT-TW-2200351-1.0-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