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到7小時「死亡率增26%」 醫揭6大族群睡眠時間

聽新聞

你睡覺都睡幾小時?芬蘭過去曾有研究發現,一天若睡不到7小時,死亡率比起睡滿7小時的人,高出26%。而中山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欣湄也在節目上分享,6大年齡層所需要的睡眠時數。

 

▼擁有足夠且良好的睡眠,隔天起床才能展現好精神。(示意圖/Pixabay)

 

 

陳欣湄在節目《健康2.0》上表示,過去芬蘭曾針對2.1萬名成年人進行長達22年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睡不到7小時的成年男性,比起睡滿7至8小時的人,死亡率高出26%,而女性則是高出21%;若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也會高出20%。

陳欣湄也分享6大年齡層究竟要睡多久才夠,1歲以下嬰兒為16小時;1至3歲幼兒為12小時;4至12歲兒童為10至12小時;13至29歲青年為8小時;30至60歲成年人為7小時;60歲以上老年人則是5.5至7小時。

 

▼陳欣湄指出,年齡層越小,需要的睡眠時間越長。(示意圖/Pixabay)

 

 

此外,陳欣湄也點出有2大族群的睡眠時間要特別留意,她提到,因為6至8小時通常是建議「成年人」的睡眠時間,而隨著年齡層越小,像是1至3歲的幼兒或4至12歲的兒童,所需要的睡眠時間會更長。她也說明,另一族群則是65歲以上的長者,隨著年紀漸長,所需的睡眠時間也會被壓縮,不過很多長輩覺得要睡滿8小時才足夠,造成他們長時間待在家,反而會加速身體機能退化,因此長輩跟小朋友的睡眠時間需要更為注意。

 

而不少上班族吃完午餐後總是昏昏欲睡,工作效率也跟著下降,下班回家後,到了該入睡的時間,卻遲遲無法順利入眠。日本職能治療師菅原洋平先前在日媒《PRESIDENT Online》上撰文,列出6種一般人常見的不良習慣,只要好好改善,就能大大增進睡眠品質。

 

因素一:午休睡太久

上午辛勤的賣力工作,因為集中注意力,導致口乾舌燥、眼睛乾澀,加上大腦會在起床8小時後產生睡意,此時若不讓大腦稍加休息,那麼睏意就會在下午一口氣出現。但盡量不要在感覺最睏時小睡,這樣一旦睡著就會進入深度睡眠,醒來後大腦反而會轉不動。菅原洋平建議,在感受到睏意以前,可以先坐著小睡,不僅可提升下午的專注力,還可提高晚上的睡眠品質,建議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若不小心睡太久,也會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因此擾亂自律神經。

因素二:下班回家路上補眠

很多人可能會趁坐車通勤時小睡片刻,但這種習慣會使睡覺前體溫不能充分下降,出現失眠情況,這時比起補眠,反而可以適度做一些活動,像是散步或上下樓梯等等,稍微活動身體,有助於提高體溫,讓晚上更好入眠。

▼菅原洋平表示,民眾若趁著通勤時小睡,可能會導致晚上出現失眠情況。(圖/東森新聞)

因素三:沒有睡意就躺床

大腦會把場所和行動進行連結,所以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那就會加深上床與不睡覺兩者間的潛意識,而若是常在床上滑手機,也會讓情況變得更嚴重。菅原洋平提醒,如果在床上15分鐘內沒有睡著,就應該先下床活動,避免腦中植入了錯誤的印象。

因素四:假日瘋狂補眠

不論是上班日或是假日,想要提升睡眠品質,就必須養成每天固定睡眠時間的習慣。平日無法睡到自然醒的人,就會在假日刻意睡久一點,但這樣反而容易打亂睡眠周期,菅原洋平就建議,可以養成比平常早睡10到15分的習慣,藉此累積睡眠的總量。

因素五:體溫過高,難以入睡

想要一夜好眠,必須降低入睡時的深層體溫,可以在洗澡時多沖點熱水,身體出現流汗狀況,讓體內熱度隨著汗水一起排出,或是用毛巾熱敷脖子和骶骨(臀部和臀部之間的三角骨)。另外,在睡前看電視、手機,則會讓體溫上升,是良好睡眠品質的大敵。

▼睡前使用手機恐會影響睡眠品質。(示意圖/Pixabay)

因素六:吃太多睡不著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吃消夜的習慣,但在血糖過高的狀況下就寢,也會影響睡眠效率,晚上最好能空出一段「絕食時間」,等到隔天早上再吃東西。另外,會讓血糖急速上升的食物最好別在半夜吃。

(封面示意圖/Pixabay)

睡眠時間 睡覺 失眠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朝野開戰Live/防選罷法三讀!綠委破窗佔立法院議場

朝野開戰Live/防選罷法三讀!綠委破窗佔立法院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