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暈針?醫教「手勾手」簡單6招有助預防

聽新聞

台灣持續拚疫苗覆蓋率,近日民眾相當關注的除了疫苗的副作用及不良反應、不良事件外,也相當關注「暈針」的問題,這情況也在年輕、學生族群相當常見。對此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在社群上分享,包括暈針的起因以及如何避免。

▼國內近期持續施打疫苗,希望能提高整體的疫苗覆蓋率。(示意圖/東森新聞)

為什麼會發生暈針?哪些族群容易暈針?

黃軒醫師指出,一般暈針為「迷走神經性昏厥」的一種現象,又稱「血管迷走性昏厥」,迷走神經是人體的第十對神經,主要包括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副交感神經等,當中副交感神經主要掌管的就是血液相關、心跳、呼吸等生理反應。

當副交感神經受到刺激、過度興奮等情況時,就容易造成心跳變慢、血壓降低、呼吸變慢、血管擴張等情況,甚至導致腦部血液供應不良而昏倒。

會有暈針問題的民眾,往往是害怕打針、過度緊張等,這類情緒高漲就有可能刺激副交感神經導致昏倒,形成暈針。而年紀越小往往越害怕打針,因此也多在青年人、青少年、小朋友身上出現。除此之外,也包括了常有「情緒困擾」者,也容易誘發迷走神經性昏厥,這類族群女性較為常見。

▼以下為容易發生暈針的族群。(圖/今健康提供)

#黃軒 #暈針 #疫苗 #迷走神經性昏厥 #頭暈

暈針前有跡可循?醫指常見前驅症狀!

黃軒醫師指出,暈針、迷走神經性昏厥常常是突然就發生的,沒有徵兆,突然就昏過去。不過也有不少人在發生前會有跡可循、可意識到即將發生。

從醫護端來看,患者會有血壓上升、心跳變快,其後心跳逐漸減慢、血壓下降,然後喪失意識,時間約幾秒至幾分鐘不等。

從病人可觀察的症狀來看,患者容易出現包括臉色蒼白、噁心、視力模糊、頭暈、無力、手腳冰冷、冒冷汗等,接著就眼前一片漆黑、失去知覺。

▼暈針前會有臉色蒼白、噁心等症狀。(圖/今健康提供)

#黃軒 #暈針 #疫苗 #迷走神經性昏厥 #頭暈

如何避免暈針?醫教6招預防、6招改善!

黃軒醫師建議,會害怕打針、容易緊張、已知自己會暈針的民眾,在施打疫苗前可先調整心理狀態,包括避免喝咖啡等咖啡因或酒精飲料;避免看太多負面新聞;適度的補充水分,避免空腹打針;前一晚也不要熬夜,讓睡眠充足;聽音樂、歌曲、觀看影片等休息放緩情緒,這些都有助避免副交感神經過度刺激,降低暈針的發生率。

在暈針的前驅症狀出現時,也可以視現場情況作出相對應自救,包括緩慢地躺下來,並且把雙腿墊高。若現場無法躺平可坐下或蹲下,起身留意姿勢性低血壓。若必須站著或這些嘗試前述方法後,症狀仍持續著,可嘗試「身體反壓力動作」。

「身體反壓力動作」包括了坐在椅子上屈頸至胸口或將頭埋在兩膝蓋之間;也可以將雙手手指互扣,同時用力對拉;或者在站立的狀態下,雙腳交叉重疊,並且收緊腿部肌肉及腹部肌肉。黃軒醫師表示,身體反壓力動作,可減少迷走神經性昏厥、暈針等發生率約39%,是相當不錯的方法。

▼6招有效預防暈針。(圖/今健康提供)

#黃軒 #暈針 #疫苗 #迷走神經性昏厥 #頭暈

打針暈倒未必是暈針,風險族群先告知以策安全

黃軒醫師也提醒,打針時昏倒有時也未必就是暈針,若有相關疾病史等族群,在施打疫苗前建議先與醫護人員知會,包括了心血管疾病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壓患者、孕婦、曾多次昏倒在地數次、昏厥後持續呼吸困難、平躺後休息30分鐘後血壓及心跳依舊偏低,以及家族成員中曾有40歲前猝死者,需先排除遺傳基因,導致先天性的心律不整。上述這些情況都需多加留意,更有助保障生命安全。

▼黃軒醫師提醒,打針時昏倒有時未必是暈針。(圖/今健康提供)

#黃軒 #暈針 #疫苗 #迷走神經性昏厥 #頭暈

《延伸閱讀》

.打疫苗頭暈癱軟,是暈針?休克?重症醫指5點觀察多留意!

.一圖看懂!打完疫苗可以XX嗎?10件日常大小事,重症醫詳解!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封面示意圖/東森新聞)

新冠疫情 疫苗 暈針 預防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柯文哲3000萬交保」限制出境!柯案在押五被告全交保!

「柯文哲3000萬交保」限制出境!柯案在押五被告全交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