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受疫情影響,民眾到醫療院所就醫意願降低,篩檢量也跟著下降。政府推動之乳癌、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等四癌篩檢,相較109年同期篩檢數量減少約1成,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應趁疫情趨緩之際,積極定期接受篩檢,避免病魔上身。
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表示,癌篩跟去年同期比起來,下降了百分之十左右,等於說有二十九萬人沒有被篩檢,因身體裡面若有一些早期的疾病,並不會因為疫情而消失。
署長語重心長不是沒有原因 ,癌症不是打了新冠肺炎疫苗 ,就會平白消失疫情影響下 ,民眾到醫院意願低、篩檢少,潛在的罹癌風險恐怕默默增加。像是連續13年,發生人數第1位的大腸癌,每年就有超過1萬5千人罹患,男性的發生率又比女性多1.5倍,但109年男性的篩檢人數,卻明顯低於女性,男性罹癌風險相對增加。透過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0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國民健康署補助,50歲以上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糞便潛血檢查,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降低35%死亡率,早期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表示,民眾有(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不要一廂情願覺得那是痔瘡,那有時候是早期癌的一個病徵,所以一定要趕快去做大腸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