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國內各大醫院對於醫材的收費標準都不一,為了解決此一亂象以及健保瀕臨破產問題,衛福部健保署公布,自今(2020)年8月1日起,針對民眾須自費差額的醫材,都得設定健保給付與醫療院所可收取的「差額上限」。但新制的規範卻引發醫界的反彈聲浪,讓不少醫生憂心,較好的醫材很可能會被排擠。
隨著科技進步,醫材也日新月異,台安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袁明琦表示,健保署因為經費的關係,鼓勵民眾用舊款的醫材,但廠商也會因此失去利潤。對此,主持人陳斐娟在節目《這!不是新聞》,好奇詢問袁醫師,「病患現在會面臨什麼情形?」
▼袁醫師拿出支架解說,醫材的重要性。(圖/翻攝自 這!不是新聞)
隨後,袁醫師拿出一根像彈簧般,可放到血管裡的支架,進行解說「支架就是把一個動脈硬化的斑塊放進去的時候,把狹窄的地方撐開來,但它的粗細、大小、材質也都會對患者的器官造成影響」,因此才要不斷研發,以確保對民眾的健康把關,袁醫師強調,雖然剛研發出來的產品較昂貴,但普及後,價格就會下降,民眾也可以得到比較好的保障。
▼袁醫師反對醫材上限天花板。(圖/翻攝自 這!不是新聞)
聽完袁醫師的看法,陳斐娟忍不住詢問其他來賓,「到底是贊成還是反對,自費醫材上限的新制?」對此,藥理學教授潘懷宗表示,其實最懂患者的疾病該用什麼醫材治療的是醫師,至於能不能負擔醫材價格應該是患者,醫材上限可能會讓想使用較好醫材的民眾不能選擇,只得選在限定額度以下的醫材治療。因此,在潘懷宗看來,自費醫材新制的規範簡直像是干涉患者與醫生之間的共同決定,似乎已超出管轄範圍。
▼潘懷宗表示,如何選擇醫材,應該尊重患者與醫生的討論。(圖/翻攝自 這!不是新聞)
潘懷宗強調,「醫材差額上限」不該和「健保破產」混為一談,並指出衛福部應優先處理「健保」問題,而不是去介入患者跟醫生之間討論醫材的方向。而他也指出醫材爭議的2大關鍵,雖然健保署聲稱,有很多人投訴之前的醫材費用問題,但到底有那些醫材被投訴,為何要干預自由經濟市場,應清楚說明;另外,對於醫材上限的限制,不僅忽視醫師的專業,更是在大大挑戰主治醫師的決定。
▼潘懷宗認為,「醫材差額上限」已超過健保署的管轄範圍。(圖/翻攝自 這!不是新聞)
最後,潘懷宗也向衛福部建議,應該使醫材資訊公開透明,才能讓患者與醫生順利溝通對醫材的選擇與決定,也不會讓這件事影響到防疫人員的努力戰果,相信大多數醫生都是仁心仁術,抱持著拯救病患的決心,克盡醫生的使命。
(封面圖/東森新聞/翻攝自 這!不是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