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成「獵巫」對象 李善均之死再掀關注

聽新聞

韓國知名演員李善均傳出吸毒疑雲後疑似輕生離世,在案件調查草草終結同時,警方資訊外洩、媒體不當曝光、社會大眾的關注與謠言所造成的影響,再次引發討論。

今年10月爆出吸毒疑雲的李善均,在藥檢結果為陰性狀況下,已3度接受警方公開傳喚,除了公開對家人及受到這次事件影響的所有人表達歉意外,他在最後一次傳喚後向媒體表示「很冤枉」,不久後的27日上午就被發現陳屍在車內。

身為在韓國家喻戶曉的演員,李善均曾參演「白色巨塔」、「咖啡王子一號店」、「我的大叔」等人氣戲劇,2019年憑藉電影「寄生上流」在國際知名度大漲,演藝生涯攀上新巔峰,但卻在傳出涉毒後形象大傷,如今突然傳出噩耗,令社會大眾大受衝擊。

對於促使李善均做出這種選擇的原因,也掀起各種分析與討伐。韓聯社引述專家看法分析,韓國媒體對於這類事件的過度報導競爭,與社群媒體快速傳播的推波助瀾,讓藝人等活在鎂光燈下的知名人士承受的壓力比過去更大。

●媒體激烈競爭與自媒體興起

李善均因參演「寄生上流」,受到國內外媒體關注,在某家地方媒體10月首先爆出「頂流演員因涉毒遭調查」後,不只韓國當地媒體爭相猜測、深挖相關資訊,國外媒體也立即跟進報導。

即使最早曝光的報導未指名道姓,也寫到「尚未確認該演員涉毒」,但因這類新聞最受一般閱聽眾關注、點閱率最好、相關討論也多,媒體很快依相關線索推論出事件主人公為李善均,大篇幅、不間斷地為閱聽眾提供更多最新訊息。

KBS電視台在24日播出李善均與控訴他吸毒的娛樂場所職員A女的通話錄音,更在李善均死後成為眾矢之的,因放出與吸毒無關的私下對話內容遭投訴。

不只一般媒體,只要有一台手機就能輕鬆經營的自媒體也投入這次「戰場」,其中不乏以刺激性言論博取觀眾眼球的Youtuber,甚至在李善均去世後追到靈堂,讓李善均所屬經紀公司不得不公開要求「停止這種殘忍的行為」。

●警方調查內容外洩與公開傳喚

更罕見的是,這次案件在警方內部調查的初期階段就曝光,不僅可能打草驚蛇,讓真正犯案的人做出因應準備,讓警方後續調查困難,也讓未確認犯案事實的被調查對象被貼上難以抹滅的標籤。

一名檢察官出身的律師接受朝鮮日報訪問時指出,受到社會關注的案件本就難以徹底嚴守偵查不公開原則,但至少會像歌手GD(G-Dragon,權志龍)的案例一樣,盡快做出移送或不移送檢方的決定,而不會像李善均一樣被傳喚3次之多。

另一名律師也說,一般政治人物或財閥大老要求不公開調查時,警方都會接受,不能理解為何到了李善均這裡就行不通。

李善均在第3次接受傳喚之前曾透過辯護律師請求警方採取不公開調查,卻遭警方拒絕。

警方今天就此向媒體說明,當時李善均方要求通過地下停車場進出,避免在媒體前露面,但當天有許多媒體到現場等候,若李善均突然進入地下停車場,可能引發安全事故,因此才拒絕,並認為李善均有自由選擇是否接受媒體訪問。

不過,李善均方表示,他們並未接受上述警方說法,只是認為不能再讓恐嚇詐財案件的調查繼續拖延,不得已之下才接受警方的要求。

●惡評與謠言

即使最後被證明清白,標籤帶來的臆測也可能將人至於死地。2008年在家中輕生的演員崔真實,生前被質疑放貸給演員安在煥而迫使其自殺,深受謠言困擾的她雖報警處理,但仍因精神上的壓力做出極端選擇。

韓國社群網站上的「惡評文化」對公眾人物的影響多年來未見改善,無論是網路實名制、自動刪除惡評的AI系統都難以根除,據韓國警察廳統計,警方2022年獲報的網路名譽毀損及侮辱犯罪案件近3萬件,達到歷年最高紀錄,與2017相較增逾2倍,更遑論未採取法律措施的惡評量。

在這種網路風氣下,公眾人物動輒得咎,一舉一動都可能被人看不順眼、進而惡劣辱罵,2019年相繼輕生離世的藝人雪莉與具荷拉都是惡評下的犧牲者。

首爾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郭錦珠指出,藝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成為網路「獵巫」的對象,無論謠言內容是否屬實,一旦透過社群網路迅速傳播,他們的職業生涯就將毀於一旦,也讓藝人對此的心理壓力更大。

●東森新聞關心您

吸食毒品,有害身心健康

(封面圖/達志影像)

李善均身亡 李善均 韓國 吸毒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朝野開戰Live/防選罷法三讀!綠委破窗佔立法院議場

朝野開戰Live/防選罷法三讀!綠委破窗佔立法院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