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史詩影集「斯卡羅」男主角、飾演瑯嶠十八社大股頭「卓杞篤」的查馬克.法拉屋樂因病昨天晚上11時05分過世,享年42歲。
▼查馬克.法拉屋樂病逝,享年42歲。(圖/翻攝自斯卡羅臉書粉絲專頁)
查馬克現為泰武國小主任,一手推動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帶領排灣族的孩子「唱自已的歌」,並站上世界舞台;查馬克被「斯卡羅」導演曹瑞原一眼相中,認為是大股頭「卓杞篤」的不二人選。
最近公視推出的史詩戲劇《斯卡羅》正在熱播,講述「羅妹號事件」對大環境的影響,以及小人物的無奈。劇中,由法比歐飾演的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獲得觀眾喜愛,不過作家楊渡日前指出,原著《傀儡花》將李仙得刻畫成英雄般的人物,但此人其實是「賣台第一人」。他強調,「我還不知道公視是怎麼拍的,但把李仙得英雄化,美化,那簡直是對被屠殺的原住民再次的侮辱。而且是對被出賣的台灣人尊嚴的踐踏。」
▼楊渡認為李仙得是「賣台第一人」。(圖/翻攝自楊渡臉書)
13號時《斯卡羅》尚未開播,楊渡就先針對《傀儡花》中的李仙得發表評論。他蒐集李仙得生前撰寫的書籍,梳理斯卡羅從羅妹號事件到牡丹社事件的發展,撰寫〈賣台第一人—李仙得〉一文,而本文也收錄在楊渡的著作《有溫度的台灣史》一書中。
《傀儡花》的故事以羅妹號事件開頭。1867年3月,台灣墾丁南岸的海水相當清澈,卻暗藏殺機。美國商船羅妹號原本要從廣東汕頭經台灣海峽到東北貿易,不幸途中遭遇暴風雨,在台灣南方的七星岩觸礁。該地在當時屬於原住民琅嶠十八社的領地,其中,龜仔甪社的原住民將落難的船長和船員視為侵略者,當機立斷決定「出草」,船上13人全部遇難。
幸而逃出的一位水手,逃到鳳山縣(今高雄一帶)向地方官告發,北京美國大使館聽聞後非常憤怒,但清朝稱琅嶠是「化外之地」,美國遂派出駐廈門的外交官李仙得談判。楊渡說明,李仙得一開始建議美國派兵懲罰原住民,但軍隊因不理解地形而戰敗。不過他相當機智,接著從福建巡撫處得到支持,最終讓瑯嶠十八社總頭目卓杞篤願意進行和平談判。
▼卓杞篤在李仙得的策略下,同意談判。(圖/公視提供)
雙方約定於恆春郊外,一個叫「出火」的地方進行和平談判。過程還算順利,李仙得和卓杞篤簽訂《南岬之盟》,約定往後船隻若懸掛紅旗,表示落難,瑯嶠十八社便不會侵犯。楊渡指出,這時李仙得並沒有在簽約結束後直接回去,而是先查看瑯嶠十八社地形,「他有心的到處勘查,記錄地形、部落、道路等,為下一次的發動攻擊做準備。」
楊渡提到,李仙得回去後馬上遊說清朝官員,與之談論國家主權範圍和統治權力概念,強調清廷不能因為在1430年發現台灣,就聲稱擁有這塊島嶼的權力,而即使還沒有在東部的所有部落建立統治機構,清廷仍然可以透過聲明,表明他們對這些領域具有絕對的行政權力。但清朝的官員根本還未具備這些觀念,所以沒有重視這個議題,「因此在牡丹社事件爆發後,問題就嚴重了」。
▼清廷當時沒有國家主權相關概念。(示意圖/Pixabay)
牡丹社也屬於琅嶠十八社,1871年10月,一艘琉球國的船在回航時遭遇颱風,漂流到台灣東南部八瑤灣,他們受到附近高士佛社的盛情款待。然而雙方因為語言文化不通產生誤會,琉球人因此逃到牡丹社。在了解事發經過後,牡丹社原住民害怕琉球人知道部落位置,往後會出兵攻打部落,便將其中54人殺害。而剩餘的12名船員則在漢人的幫助下逃過一劫,由清政府安排歸國。
楊渡表示,「李仙得本希望把與卓杞篤的協議從白人推及日本人,但顯然並未成功。」,隨後李仙得在因緣際會下結識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當時日本政府正在為琉球遭牡丹社殺害的人民尋求賠償。李仙得於是呈交了一份報告,其中包含幾幅台灣南部地圖,以及恆春半島詳略。值得注意的是,李仙得在《南台灣踏查手記》一書中寫道:「他們說服我留在日本,以便提供意見,讓日本能以最好的辦法,在台灣東部和南邊海岸建立殖民地。」
▼日本人說服李仙得留在日本。(示意圖/Pixabay)
1872年12月12日,李仙得正式辭去美國領事職位,為日本外交部工作,並且成為天皇遠征台灣計劃的顧問。楊渡指出,李仙得有上次的經驗,知道清廷政權尚不具備主權意識,因此為日本政府出謀劃策,設計讓清廷官員承認他們對台灣的東部與南部蕃地沒有管轄權。計畫成功後,日本立即準備向「無主番界」出兵。
▼日本向牡丹社出兵。(圖/翻攝自托尼賈微博)
楊渡強調,李仙得熟悉琅嶠十八社的地形,除了奉獻詳細的地圖,他還針對戰略和攻打的方式提出重要建議,「他等於是一個殖民帝國的引路人。」楊渡認為,李仙得帶著日本帝國的槍砲,來攻打曾善待他、信任他的台灣原住民,「李仙得,台灣原住民不應該遺忘的第一個出賣者,『賣台第一人』。」而日本之殖民台灣,也伴隨著李仙得的引路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