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植新世代創作能量 女性影展傳遞性別意識

聽新聞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將於10月16日登場,主辦單位今年以「Femture:未來的模樣」為主題,藉由影像探討歷經#MeToo和#Time's Up等運動後,女性的未來會走向何方?

邁入第27屆的女性影展,不僅提供國內外女導演映演和交流平台,更透過密集全台巡迴活動,消弭影像城鄉差距,將性別意識傳遞給社會大眾。近年也設立台灣競賽單元扶植本地新銳女導演,激發年輕世代多元豐沛的創作能量。

 

1895年3月,法國盧米埃兄弟完成影片《工廠大門》,針對科學和商業界人士先行舉辦私人試映會,日後被視為法國影業先驅的萊昂高蒙(Léon Gaumont)也帶著祕書愛麗絲吉(Alice Guy-Blaché)應邀前往。愛麗絲受啟發,展開拍片生涯,成為世界首位女性導演兼製片。

 

▼愛麗絲吉(左)是世界首位女導演兼製片,生平拍攝過約千部長、短片。(圖/翻攝自coolconnection.com)

	愛麗絲吉(左)是世界首位女導演兼製片,生平拍攝過約千部長、短片。(翻攝自coolconnection.com)

一百多年後,當後世津津樂道盧米埃兄弟與電影誕生的事蹟,卻鮮少有人知道,愛麗絲終其一生拍過約千部長、短片。直到2年前,好萊塢演員兼導演茱蒂佛斯特(Jodie Foster)擔任敘述者的紀錄片《Be Natural: The Untold Story of Alice Guy-Blaché》問世,愛麗絲的故事和作品才為世人所知。

 

散佚的影片得以重見光明,恰恰呼應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簡稱女影)成立的初衷。今年,主辦單位精選愛麗絲的十三部作品,不僅風格多元、具實驗精神,題材也涵蓋她對女性角色的關注與反思。

 

女影主席王君琦強調,舉辦女性影展有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讓大眾看見女導演,「這是全世界的電影工業都還在努力的事。」

 

以台灣為例,即使距離愛麗絲的年代已超過100年,女導演在台灣電影史中,依然難以占據一席之地。王君琦表示,拍過《瘋狂女煞星》等片的楊家雲,是活躍於80年代的商業片編劇兼導演,但台灣觀眾對她所知甚少。

 

▼拍過《瘋狂女煞星》等片的楊家雲是活躍於80年代的商業片編劇兼導演,但台灣觀眾對她所知甚少。 (圖/女性影展提供/鏡週刊)

拍過《瘋狂女煞星》等片的楊家雲是活躍於80年代的商業片編劇兼導演,但台灣觀眾對她所知甚少。 (女性影展提供)

《瘋狂女煞星》是由女星陸小芬主演,開啟台灣女性復仇電影的風潮。(女性影展提供/鏡週刊)

	《瘋狂女煞星》是由女星陸小芬主演,開啟台灣女性復仇電影的風潮。(女性影展提供)

王君琦強調,女影的任務不是重塑這些被忽略的女導演有多偉大,而是看她們如何在作品裡,碰觸當時她們認為重要的性別議題,包括未婚媽媽、職業婦女的處境等。

 

1993年,台灣女性影像學會(前身為台北市女性影像學會)創辦女影,以放映視角另類的女性導演作品為宗旨,建構一個發揮創意,又可與國際交流的平台,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議題性影展,也是亞洲極具代表性且重要的影展。

 

以今年為例,來自各國的徵件數量超過1,000部(實際符合資格者約800部),相較2012年,已成長5倍之多,顯見其在國際間已聲名鵲起。

 

為支撐營運,女性影展曾為中高齡女性開劇本研習班,或替衛福部規劃性暴力防治影展等。

女性影像學會要籌辦影展,經費是一大挑戰。由於屬非營利組織,雖然可向政府申請補助,但金額最多不超過50萬元。每年影展所需預算約八、九百萬元,主辦單位必須自食其力。曾嘗試募款餐會,卻因操作不得法,導致收支不平衡,近年改以包場、巡迴或接專案的方式彌補財務缺口。

 

王君琦說明:「我們做過中高齡女性的劇本研習班,或是替衛福部規劃性暴力防治影展等,用這些與性別或影像相關的活動,支撐整個學會的營運。」

 

為鼓勵國內女導演持續從事影像創作,女影7年前設立「台灣競賽單元」,每年頒發3至4個獎項,以獎金制的方式支持女性創作,可惜經費籌措不易,發出的獎金也相形見絀。

 

▼台灣導演曾文珍執導的紀錄片《逃跑的人》,呈現非法外勞的生命處境,該片入圍本屆女性影展台灣競賽單元。(圖/女性影展提供/鏡週刊)

台灣導演曾文珍執導的紀錄片《逃跑的人》,呈現非法外勞的生命處境,該片入圍本屆女性影展台灣競賽單元。(女性影展提供)

女影策展人羅珮嘉坦言:「 起初我們很有理想,希望比照其他影展發出50萬至100萬元的獎金,後來發現要找到這個經費還滿困難的。所以首獎獎金僅6萬元,另外2個獎項各2萬元,至於性別意識獎只能以禮物代替。」

 

儘管獎金不優渥,近年報名台灣競賽單元的平均件數都破百部,其中學生作品占大多數。主辦單位從中選出15部入圍作品後,以初審和複審兩階段方式選出得獎者。

 

王君琦說:「這幾年,在複審時我都希望和國外合作,邀請國外策展人或片商來台灣當評審,然後把這些台灣的片子帶去國外。」此舉就是希望提升得獎作品的能見度。

 

 

女性影展很重要的是性別議題的拓進,打開對性別及觀看女性和男性的想像。

近年國內女性創作者的投件作品,在取材上已有所變化。羅珮嘉觀察:「台灣女導演拍性別議題的比例愈來愈少。比方早期還有很多人拍家庭、女性夢想與覺醒的題材。近年反而同志議題變多,不一定著重在女性,可能是跨性別等,關於人權的能量也愈來愈廣。」

 

▼女性影展閉幕片《孟加拉製造》揭露當地成衣廠長期壓榨女作業員、後者群起反抗的過程。(圖/女性影展提供/鏡週刊)

女性影展閉幕片《孟加拉製造》揭露當地成衣廠長期壓榨女作業員、後者群起反抗的過程。(女性影展提供)

▼今年來自世界徵件的作品約有800部符合資格,短片《我的更衣間》描述伊朗社會隨著思想開放,親子間的對立也愈來愈嚴重。(圖/女性影展提供/鏡週刊)

今年來自世界徵件的作品約有800部符合資格,短片《我的更衣間》描述伊朗社會隨著思想開放,親子間的對立也愈來愈嚴重。(女性影展提供)

二十多年來,女影從小型前衛的影展,一度擴張到大型,近年又拉回中型規模,過程中不斷嘗試、突破,也一直尋找平衡點。然而不論規模為何,女影規劃的片單,會有四分之一是大眾難消化、甚至引發爭議或反彈的影片。

 

王君琦說:「我覺得女性影展很重要的是性別議題的拓進,打開對於性別,以及觀看女性和男性的想像。」從這個角度來說,她認為女影也是社運型的影展,因此即使知道有些片子的票房不會好,仍堅持放進片單中。

 

▼本屆女性影展代言人9m88(前排左四)與女影主席王君琦(右一)、策展人羅珮嘉(左一),以及部分台灣競賽單元入圍者一起出席售票記者會。(圖/女性影展提供/鏡週刊)

本屆女性影展代言人9m88(前排左四)與女影主席王君琦(右一)、策展人羅珮嘉(左一),以及部分台灣競賽單元入圍者一起出席售票記者會。(女性影展提供)

羅珮嘉進一步分析,女影的觀影人次可分為主動和被動。前者會為了追求知識學術,去戲院看很難的片子,這類別在過去兩、三年約有2.5萬至3萬人次。換算成票房,去年達130萬元左右,這是過去10年、平均每年以5萬元為單位逐年增加的結果。

 

近年,女影既努力培養品味前衛的觀眾,也藉由公益放映尋找被動觀眾,包括時間不允許、蠟燭兩頭燒的媽媽,或沒機會接觸影展活動的新住民女性。如此一來,女影早期內部「觀眾要看什麼」的爭論也迎刃而解,因為只要開發多元管道,總能為每部片找到觀眾。

 

▼女性影展主席王君琦(左)和羅珮嘉(右)將本屆主題定調為「Femture:未來的模樣」 ,探討女性未來的走向。(圖/鏡週刊/鏡週刊)

女性影展主席王君琦(左)和羅珮嘉(右)將本屆主題定調為「Femture:未來的模樣」 ,探討女性未來的走向。
精選多元視角 王君琦小檔案
  • 學歷: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電視批判理論研究博士
  • 現任: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理事長暨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主席、東華大學英美系副教授

 

培養前衛品味 羅珮嘉小檔案
  • 學歷:英國倫敦大學電影史與視覺媒體研究所
  • 現任: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祕書長暨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策展人


延伸閱讀
【全文】《數電影的人》保存經典 影片修復記錄時代變遷
【全文】《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包裝家庭議題 台式情境喜劇塑造新面貌
【全文】《消失的情人節》找回市井笑聲 陳玉勳小規模拍出競爭力
【全文】5,000公尺高山拍《不丹是教室》 巴沃絕境挖掘快樂根源

 

●以上言論不代表東森新聞立場

文章來源:【全文】扶植新世代創作能量 女性影展傳遞性別意識

由《鏡週刊》授權提供。

(封面圖/女性影展提供/鏡週刊)

女性影展 性別意識 新世代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