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Getty Images)
新年第一天,中國央行宣佈下調金融機構存款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向市場釋放資金8000多億元人民幣。
央行稱,本次降准將與1月6日實施,與中國春節前的現金投放形成對沖,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仍將保持基本穩定,保持靈活適度,並非大水漫灌。
2018年開始,隨著全球經濟逐步放緩,多國央行紛紛降息應對,美聯儲在2019年已連續三次降息。中國央行從2018年以來多次降凖,釋放資金支持實體經濟,但基凖利率遲遲未動。
新年伊始中國政府「降凖」之舉,再次引發外界討論——隨著2020年中國經濟持續面臨壓力,央行是否會最終採取藥效更強的「降息」?
「降凖」,即降低存款凖備金率。
如果銀行吸收儲戶的資金全部拿去發放貸款,一旦儲戶需要提款,銀行無法兌現。因此,各國央行規定,商業銀行吸納存款的一定比例,必須上繳央行,其餘的用於發放貸款。
比如,當央行將存款凖備金率設置為14.5%時,金融機構每吸收1000萬元存款,就要向央行繳存145萬元,剩餘855萬元用於放貸。
這一規定原意是保障金融安全和穩定,預防擠兌。後來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當央行「降凖」,用於貸款的資金增加,貨幣供應量也相應增加;反之,貨幣供應量減少。
為何「降凖」?
2019年中國的居民價格指數(CPI)雖然上漲,但主要由豬肉價格的大幅上漲拉動。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此前評論稱,本輪CPI通脹是超級豬週期引發的結構性通脹,但實體經濟已經開始下行、需求收縮。
通縮背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貨幣供給不足。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中國央行決定「降凖」,釋放8000多億元的流動性。
民生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靜文表示,央行之所以在元旦當天宣佈降凖,除了因為1月是傳統稅收大月以及一季度銀行信貸投放較為集中之外,還著重考慮兩個因素:一是2020年春節時點較以往提前,節前取現壓力較大;二是財政部已經體現下發一部分專項債額度,2020年初即有望迎來較多地方債發行。
「綜合考慮2020年宏觀經濟發展態勢,我們預計除了本次全面降凖外,今年央行還有可能再實施一到兩次、共計1.0到1.5個百分點的降凖操作。」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稱,而在此期間,為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央行還有可能實施兩次左右的定向降凖。
降凖釋放了銀行業的流動資金,增加市場上的貨幣。而降息是降低銀行貸款利率,沒有增加資金總量,但鼓勵投資。
相比之下,降息的影響面更大。資金成本降低,變相增加了一些投資的受益。中國上一次降息發生在2015年10月,當時央行降息0.25個百分點。
2018年全球前經濟面臨壓力,各國央行紛紛降息。美聯儲結束持續超過十年的加息週期,連續三次降息。歐盟與日本甚至出現負利率。
中國對降息慎之又慎,原因之一在於降息可能推高本已有泡沫的房地產市場,與監管層當前堅持的「房住不炒」政策不符;另一方面,中國存款凖備金利率還比較高,調整的空間也比較大。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撰文表示,只有在全球經濟顯著惡化導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上升的背景下,央行才會通過下調基凖利率來穩定國內企業、家庭和市場信心。
去年12月,中國央行行長易綱稱,即使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向零利率方向趨近,我們也不搞競爭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寬鬆政策,始終堅守好貨幣政策維護幣值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