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黟縣,有許多超過百年歷史的徽派建築,逐漸凋零。當地政府加快了保護的速度,更引進民間力量投入維護。就有人將一整座大宅院,改裝成高端民宿,保留了內部的木質結構和徽派建築特有的天井;台灣文創工作者也沒有缺席,選擇修復宗祠,保留原有面貌,而當地村民也因此多了個交誼場所,增加社區凝聚力。
白牆青瓦馬頭牆宛如水墨畫,百年徽派建築,在安徽黃山的黟縣表現淋漓盡致。
民宿負責人黃智勇:「這個房子是什麼?另外蓋的,另外一戶人家,增加了一個廚房。」
五年前老宅優雅消失殆盡,從小在當地長大的黃智勇決定放手一搏,要讓老房重現生機。
▼在安徽黟縣的老宅五年前優雅消失殆盡(圖/東森新聞)
民宿負責人黃智勇:整個雜草叢生,然後後面有些木窗都殘缺不齊的,現在已經煥然一新,門當戶對。」
徽派建築貫穿世代,但城市化腳步緊逼,傳統面臨掏空危機,加上房屋產權相對複雜,老屋活化能有今天的成果,黃智勇走過漫漫長路。
民宿負責人黃智勇:「原有的這種戶主,他都沒有財力和能力去維修了,要想買下來,就必須去面對這麼多這麼多戶人家,每一戶都是要去交流。」
東森特派記者劉依晴:「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大陸的傳統村落消失了92萬個,而且每天以1.6個速度在遞減。在安徽的黟縣,有很多傳統的徽派老房子,因為年久失修而破敗,除了透過用民宿的改造來活化老屋之外,現在也有台灣人參與保護老建築。」
四年前來自台灣的陳玠甫參與招投標,這座百年宗祠只剩圍牆,大部分已經坍塌。
▼10年間大陸的傳統村落消失了92萬個,每天以1.6個速度在遞減(圖/東森新聞)
文創工作者陳玠甫:「它的土到我的肩膀這麼高,我們慢慢地把這些土都挖掉,然後把木頭拿起來。」
陳玠甫熱愛中華文化,過去老街改造規劃經驗讓他直覺,老屋既可以繼承傳統建築的面貌,卻也可能煥發全新生命。
文創工作者陳玠甫:「深色是老的,淺色新的,所以它保留最大部分原來的墩接,或是用卡接,各種方法補起來。」
民間力量持續投入,還有老祠堂變身,滿室書香的鄉村書局梳理出的公共空間,吸引文青流連忘返,讓徽派建築抵禦大自然的侵襲,展現強韌生命力。
▼老祠堂變身滿室書香的書局,吸引文青流連忘返(圖/東森新聞)
(封面圖/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