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一休根本沒增加多少成本!老闆賺那麼多難道付不出來!」
「原物料漲的時候商品齊漲,油價跌的時候怎麼不見跟著降價!」
也許你也愛跟風抱怨,但你知道為其實你老闆可能根本沒賺到錢嗎?
根據主計處的年度報告,台灣企業的營收過去幾年平均起來「很亮眼」,意味著很多公司應該都賺了大錢、口袋賺飽飽很開心,於是很多勞工就不開心了,拿這樣的資料猛力抨擊老闆賺太多都不願意分給員工,消費產品永遠只有漲價沒有跌,害我們多數人生活的可以說越來越辛苦,反正這肯定就都是老闆的錯,你是否也這樣認為呢?
多數這樣認定的人,往往都沒有注意到,現在很多公司帳面上看起來業績蒸蒸日上、生意好棒棒的,其實攤開真實的帳本一算起來,淨利可以說是「每況愈下」,到底是為什麼呢?
「被數位殖民統治的國家,造成企業隱藏成本越來越高的真正原因就是- 巨型大平台!」
無論食衣住行的產業,近年來幾乎都使用了各種網路服務來協助廣告宣傳、或是提供線上服務,甚至旅館民宿也大量仰賴外國訂房系統,uber這種共享經濟的模式則更不用說。
我們知道原物料、油價、物價、房租、薪資等成本確實有可能降低,那究竟是什麼造成企業的成本「不斷增加」呢?
因為有一樣東西只漲不跌:那就是所謂的「大平台使用費」
舉最簡單的例子-
起初uber剛開始的時候為了養大市場,抽的費用比較低吸引大量自營司機加入,假設我們把每個司機看成一家獨立小公司的話,初期多會因為客戶量大增而賺到錢、然後更仰賴這個外國大平台作為生財工具。一段時間之後,甚至連傳統的計程車司機生意都被你搶了,吸引更多人投入這塊大餅、或舊的競爭者打輸了離開這領域。
預期的結果就是,舊有競爭對手長期被削弱逐漸失去抵抗力、而整個市場也趨於穩定飽和,無論司機或乘客也都養成新搭乘習慣,也就是無形中被「套」了。最後司機們突然發現,平台使用費(抽頭)的費用越來越高,等於自己得跑更多趟、花更多辛勞才能抽到跟以前一樣的薪水;當然消費者端也是溫水煮青蛙,逐漸感到費率變高但往往還是會因為習慣而繼續使用。
弔詭的問題來了,終端售價變高、每個司機的營業額理論上也會飆高,代表大家賺更多錢了嗎?
不,因為真正飆漲的是背後的平台抽頭,也就像是變種保護費!
要嘛你乖乖交更多錢、不然也沒第二條路可以選擇。重點是,國際平台的使用費通常都是直接跨國刷卡,錢一瞬間就出去了,基本上也不會留在國內繳稅(例如爭議最大的UBER和FB都是典型的案例),國稅局還可以依法要求可憐的國內使用者們,多付20%的境外稅!
讓我們極端一點來計算:
假設你每天開車八小時原本能賺一千元,其中100是平台費、100是油錢雜支,等於每天工資淨利800元。
現在一樣開車八小時因車資提高可以賺1100元,又因油價下跌油資只剩50元,這時候很多人開始嗆你太好賺,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平台保護費已經默默調漲到250元、國稅局還要額外跟你收200元境外稅,等於縱使營業額增加,實際淨利只剩600元。請問聰明的你,若你自己是老闆,如今到底算是越賺越多、或是根本越來越辛苦呢?
什麼,你說乾脆脫離平台自己賺就好?
不好意思,這時候你會豁然發現根本沒有其他國內乖乖納稅的、有一樣效益的平台可以使用,普通使用者若斷然脫離等於完全沒有生路。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述並不是個案!
不只是uber這樣做,其實臉書廣告、直播平台、電子支付、旅遊訂房、餐廳訂位服務、直播頻道、電子商務⋯ 等橫跨不同領域幾乎都已經進入「養套完成、全面開殺」的階段。
可惜,絕大多數消費者只會著眼在「為何不降價?」,多數員工也直觀抱怨「營業額上升代表老闆賺大錢,為何不分我?」
說實話這一點就算政府也是很無奈的,牽拖什麼一例一休其實都沒太大意義,明天臉書廣告立刻漲個兩倍你我也沒轍,只能乖乖吞下去,然後聽著員工幹譙,薪水為什麼又沒漲?不是賺很多嗎?
最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那些國際大平台能做到這樣?」
明眼人都知道,初期龐大補貼行銷用來養消費者的人性,仰賴的是「資本銀彈」來打贏經濟戰爭,這無疑的就是世界強國的終極戰略,人家掌握爆炸的熱錢可以快速流到全世界各地操作,台灣這樣的國家可以說毫無招架之力,當國內市場已然被這些外國公司全面、國際平台綁死,那是真正讓我們年輕人受困圍城的背後主因,才是產業難以轉型、薪資根本不可能增長的問題關鍵!
直白的說,台灣現在的廣告與媒體業,已經完全被歐美綁到無法動彈,而大家最愛玩的手遊跟網紅直播,背後也是中國資金早已根深蒂固,每年晚上台灣人刷鑽石的錢,都是天文數字流出去、讓國力不斷降低,唯多數人卻是根本無感,不是嗎?
年輕人真正該警戒的敵人,真的不是什麼老屁股,甚至可以說守舊的老人們,反而才是對抗來自歐美、來自對岸的強大數位殖民統治的最後防線。唯有真正讓更多人看到、了解這類現實問題,才能放下互相認為「對方坑自己」的歧見,放下對立並相互合作齊心擺脫資訊列強的控制,我們這一代才有未來的機會!
否則,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全球化的新奴隸。
圖文/你要當好人還是廢物? 全台資 痞客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