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勞退新制,雇主每月須幫勞工提撥6%薪資至「勞工個人退休金專戶」,勞工也可選擇自行提撥1%至6%。有網友就想了解,自己是否該自提6%嗎?網友們建議從2要素判斷。
近日,有網友在論壇Dcard上發文,表示自己目前的薪資約5萬元,入職時選擇自提6%勞退金,以自己的薪資換算下來相當於3000多元。但自己每月還會投入5千元購買0050存股.也開始考慮當初是否該不自提6%勞退金,改將這筆錢用於定期定額存股?
▼原PO想了解其他網友是否會自提6%勞退金?(示意圖/東森新聞資料照)
對此,許多網友紛紛提出各種建議,綜合網友所述,大致可從2點評估:首先是「有無自提節稅效益」,年收入高的人,因為有節稅效益,自提會更划算:「年收入低就不要自提,自提只是節稅而已,高所得級距自提比較划算」、「可以去網上計算一下所得稅差距多少,自提之後減稅比較划算就自提」、「我薪水跟你差不多,我是沒有自提,理由是我的稅額級距介於0至5%,所以自提節稅的效益不大、幾乎沒有」也有網友以實際數字舉例說明:「以單身來說12%要年薪160萬以上。 假設月薪8萬,等於年自提多繳8*0.06*12=5.76萬。 結論: 1. 這級距不是一般人容易到的 2. 到的了的人,不會在意這5、6萬,月開銷就十萬以上了。 3. 12%以上自提可節稅,以下隨便。」
▼有網友認為,也可從自己「是否懂理財」評估是否要自提6%,若懂理財,應可找到更好的投資方法。(示意圖/取自pixabay)
其次是評估自己「懂不懂投資理財」,如果若不懂理財,自提視為強迫儲蓄,至少能幫自己多存下養老金:「如果你有理財能力那就是傻子,但沒有理財能力那就是智者」、「如果不會理財,提撥是最好選擇,才不會亂花錢」、「我有提,我的想法是反正就當存一個退休金」、「我自己薪資是跟你差不多,我有提,因為我自己很容易把多的錢花掉,所以乾脆就提一下,當作變相強迫儲蓄」但有網友認為,最好還是充實自己的理財知識,自行運用獲利會更好:我不認為勞退能打敗市值型ETF,退休要靠自己,不要靠政府,需要自提的理由應該只有避稅而已,沒有稅務需求就不用」、「我買年報酬28%基金,我就沒自提了。」
而依照勞動部公布的資料顯示,目前勞退自提比率僅有一成,推測是因有不少勞工覺得由政府操盤的績效太低、自行投資會有較高的報酬率,似乎也呼應了不少網友「自行投資收益更好」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