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觀念中,多數人都會覺得求學時期成績好的人,未來的前途發展也會比較好,若不能名列前茅,至少也不要淪為吊車尾。然而,近期卻有一名網友指出,出社會後最辛苦的其實不是成績差的人,反而認為「成績中間的人,在社會上才最可憐」而當他看過他分析箇中原因時,許多網友深感認同,直呼「超中肯」。
該網友是在網路論壇《Dcard》上發文,文中提到,現在出社會的新鮮人應該都會經歷國中基測PR值的時代,而他發現「不管是基測甚至學測,出社會才發現成績中等左右的人真的很可悲」。他並進一步分析,成績頂尖的那一群人,出社會後通常能擔任醫生、律師、會計師和工程師這類專業度高的工作,努力幾年後,很有機會就能月入破十萬;至於成績差的人,雖然不擅長念書,但也正因為成績差,早早就放棄讀書深造,會另尋出路,或者自行創業,或者習得一技之成為技師,又或者成為業務,甚至有些變黑社會,雖然職稱未必光鮮亮麗,但通常收入也不會太差,做個排氣管技師之類的年薪破百很不難,此外,「這類的人比較懂得社交與經營人的關係」通常當業務都能發展得很好,加上網路興起後,開個直播賣貨也很賺。
然而,求學時「成績中等的人」畢業後多半都是在公司從基層員工開始做起,擔任文書、美工設計這類職務,而基層員工往往是最容易被壓榨的一群,爆肝高工時又低薪。原PO感嘆,求學時成績中等的人,「比讀書比不過會念書的,比業務技巧又比不過不會念書的」,出社會後很容易高不成低不就,「只能淪為社會最可憐的社畜」。
▼網友分析,求學時期成績中等的人,出社會後很容易高不成低不就,發展不僅不如成績優秀的,可能比成績差的人還慘。(示意圖/取自pixabay)
這則分析引來許多網友討論,不少網友都認為原PO的論點十分中肯:「成績中間個性平淡家境普通,真的最吃虧,什麼都不是最差,但要和別人競爭,也拿不出什麼東西」、「同感啊!只能做普通的工作,或者拿奴性來換,生活工時來換取機會」甚至感嘆不知道當年那麼努力唸書要幹嘛:「真的...小時候努力讀書、當好學生,勉強成績在中間偏上吧,我很討厭讀書但我好像也只會讀書,現在出社會真不知道這麼努力讀書幹嘛。」
還有網友更深入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認為這和台灣鼓勵「通才」的教育方針有關:「滿認同的,我覺得跟台灣教育滿有關係的,在台灣鼓勵『通才』的升學主義,國英自數社體美什麼都要會一點,而國外比較偏向『專才』,鼓勵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這就導致了台灣學生,求學階段一切的努力都只是為了考上好學校。總之呢,覺得不上不下的人真的滿可憐的... 求學時代只會讀書,但當讀書讀的也只是半吊子的時候,出社會後就會突然發現自己不知道要什麼。」不過,也有網友認為,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尋找出路是自己的責任:「成績不到頂好,就要早點替自己打算找出路啊,大學隨便讀一讀,做份人人能取代的工作,才來X腰,是要怪誰」如果只遵循既定的規則,卻又無法脫穎而出,將來發展不好也不能怪旁人。
(封面示意圖/取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