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追小飆股!她從負債到暴賺 4年滾出4000萬

聽新聞

小資女陳詩慧工作起薪23,480元,為了完成出國念書的夢想,努力存錢,2000年首次投資基金和股票失利,為念書借錢,完成學業回國後,曾創業3年失敗虧損300萬元,還背負房貸1800萬元,最後靠波段投資,2年將本金400萬元滾成2400萬元,去年一度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資產縮水,但今年修正投資策略,短時間重新累積資產到4000萬元,獲利10倍!但她也提醒,如果覺得存股獲利太慢,應該會開始對波段投資躍躍欲試,但投資前,有幾點要謹記在心。

 

 

 

選擇缺貨題材產業的績優股,避免賣不掉

 

 

 

很多散戶喜歡追逐小型飆股,但我會盡量避開,因為這類股票漲跌起伏大,尤其跌的時候直接跳水,會令人措手不及,很怕自己成為最後一隻買進的老鼠。而且成交量低,股價跌時,較難出脫。2017 年,我曾有兩次買興櫃股的經驗,但結果都不好。

 

最好選擇歷史行情走勢較為平穩、有較好趨勢性,而且流通量大小適中的股票進行操作。最好選擇上市櫃股票,三大法人會買的股票,且有一定的投資比率。比如,我比較偏好外資投資比率至少有十幾%的股票,如果連外資都願意投入,就表示該股票有一定程度的穩定性。

 

想要在股市賺錢,最好挑選容易賣掉的股票。若股票每天成交量太少,發覺獲利30%想賣出時,因股票每天成交量少,賣出可能導致跌停板而賣不掉,侵蝕到獲利。

 

不要持有太多支股票

 

通常股市高手不會一次投資很多支股票,而是精挑細選維持在幾支股票,但每支股票張數多,採取精兵策略,如果一籃子股票,這樣反而無法細心照顧。

 

我持有的股票最多不會超過3支,可以避免踩到地雷,盡量挑選成交量大些的產業績優龍頭股,每天注意這幾支的財經消息,每個月的營收獲利是否增加,如愛人般

 

照顧它。當手上資金隨著獲利越來越多時,更要挑成交量大的股票。當股價大漲要賣出時,才不會因為丟出很多張要賣而大跌,甚至跌停。

 

漲停就賣掉

買到突然漲停板的股票,應該是突然有利多消息,是我們很幸運撿到,或終於等到,獲利先了結。很多投資朋友會想,若隔天再漲停,我現在賣出沒有賺到怎麼辦?以我這些年的觀察,漲停的股票隔天跌的機率大過於漲的機率,因此先入袋為安。若這檔股票很好,不會只漲一次。

 

方法盡量簡單

 

我自己常用的技術分析有:K 線、MACD 指標、日線、週線、月線。找到精通的一、兩種方法,歸納出盡量簡單、明確且適合自己的交易原則。再加上「量先價行」的觀念,讓買進賣出判斷點更犀利。

 

合理停損

 

若股價大跌,我會搭配財經新聞的消息面,與基本面的財報是否有問題,判斷是否該停損。若真的財經有負面消息,或財務出現大虧損,業績變差,會立刻停損。若沒有,就繼續長抱到股價回升。因為每支股票都是經過選股SOP 的判斷分析而來,對自己要有一定的信心。

 

嚴守自己的投資信仰與紀律

 

要做一名系統化的投資人,就得把自己的方法化為一套固定明確的交易系統。有了系統後,經過多數演練,不斷反覆練習,累積越來越多次的成功經驗後,波段操作

 

將會越來越容易,再進行覆盤或執行會比較容易。每次虧損,都要去找出錯誤的原因,不斷自我修正,精進屬於自己的SOP。

 

沉住氣,相信自己的判斷,保持耐心

 

波段操作的最高境界是,能賺取上漲的中段行情,只要能有50%左右的獲利,就是成功的波段操作。千萬不要抱著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的心態。波段操作的波段

 

與翻桌率成功的操作才是重點。因為好股票不會只有漲一次。能做到揮灑自如的才是高手,波段操作才是王道。但這需要長期的經驗多次演練,累積成一條源源不絕的河流。

 

我會擔任志工或打球,轉移對股市上下起伏的心理壓力。近兩年,參加EQ 志工教師培訓課程,從了解管理自己的情緒,到培養面對挫折的勇氣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獲益良多。高爾夫球是我學過最困難的運動,從中體會很多人生哲學,讓自己可以慢下來觀察局勢。我也參加了照顧服務員課程與醫院實習,讓我體會到生老病死,人生無常,因此讓我更愛家人,更珍惜當下。

 

●本文摘自我用波段投資法,4年賺4千萬:買在低點、賣在高點,賺價差的獲利SOP》/ 陳詩慧/采實文化

 

  

●以上言論不代表東森新聞立場

●投資理財有賺有賠,投資人決策時應審慎衡量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封面示意圖/pixabay)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銀杏恐轉中颱「對台影響」? 氣象署最新預測路徑曝光

銀杏恐轉中颱「對台影響」? 氣象署最新預測路徑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