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低行人與車輛發生碰撞事故的機率,交通部昨日(6日)公告將修正草案,並針對巷弄道路的時速上限,由40公里調降為30公里,並對超速者處以1200元至2400元罰鍰。不過對此,學者則認為關鍵還是在落實執法與教育,唯有警惕違規駕駛才代表這次修法是「玩真的」。
根據《聯合報》報導,就交通部提出要將較為狹窄的巷弄限制行駛速度,並落實「交通寧靜區」,從每小時40公里降到30公里,以期望能減少肇事嚴重程度。對此,中原大學景觀學系教授趙家麟則認為,「交通寧靜區」真正的精神是要讓駕駛謹慎開車,並且,他也以日本為例,像在東京西日暮里巷弄內,這幾年就透過「3D鋪面」讓駕駛透過視覺感覺兩旁干擾物變多、道路變窄,而觀察後,也發現駕駛真的會因此「被騙」而減速。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副教授羅孝賢認為,台灣駕駛太聰明,即使畫設立體鋪面,久了後也會迅速「看破手腳」再橫衝直撞。(圖/取自交通安全入口網)
不過,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副教授羅孝賢則表示,降低巷弄速限最關鍵的還是如何落實執法與教育。此外,他也直言,台灣最大的問題是駕駛行為,雖然汽車駕駛在狹窄巷道內通常開不快,但機車卻幾乎都用衝的。再者,羅孝賢教授也指出,台灣駕駛太聰明,即使畫設立體鋪面,久了後也會迅速「看破手腳」再橫衝直撞。因此,他認為,唯有透過落實執法或採科技執法方式,警惕違規的駕駛,才能代表修法是「玩真的」,否則修法只是宣示意義。
▼交通部昨日(6日)公告將修正草案,並針對巷弄道路的時速上限,由40公里調降為30公里。(圖/取自Google Map)
事實上,自2018年起,交通部便擴大推動「交通寧靜區」,目前全台總計共多達281個,並透過用標線讓道路「變窄」,提醒車輛減速。然而,「交通寧靜區」真的有做出成效嗎?若以全國最早試辦的台北市而言,經警方統計,事故件數下降68%,傷亡人數下降64%;至於台南部分的觀光商圈,在2017年設置後,事故件數對比同期,也下降27%。但「交通寧靜區」除了推廣宣導有待加強以外,雖已明定法規,實際上取締仍有極大難度。
(封面圖/取自交通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