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餐飲業屹立不搖,產值17年來從未衰退,2018年還突破14萬家,每年都維持3%以上成長,又以咖啡廳和餐廳最多。而營業額平均也多了4.6%,不過餐廳老闆就說,其實收入多成本也變高,加上競爭大,實際入袋的錢沒多多少。
▲台灣餐飲業2018年突破14萬家,每年都維持3%以上成長。(圖/東森新聞資料畫面)
東森財經記者劉佩綺:「一邊是麻辣湯頭,另外一邊是蔬菜湯頭,一個人也能吃到兩種口味,可是其實現在台灣的餐飲店家數,已經突破了14萬家,每年都有3%以上的成長。」
這六年來餐廳家數穩定成長,咖啡店衝最快,近年成長率都達7%,餐廳也有6%,像是這種個人鍋,蔬菜牛雜和肉盤,分開一層一層,老闆沈佑威創業五年,砸下700萬,開了第二家分店。
▲餐廳家數穩定成長,咖啡店衝最快,近年成長率都達7%,餐廳也有6%。(圖/東森新聞資料畫面)
個人鍋店老闆沈佑威:「我們目前近3年是每年大概平均以一成的幅度在做成長,陸客減少以後,可是取而代之的是日本香港韓國,甚至是東南亞的客人,在近3年來,其實都是有逐步成長的趨勢。」
附上耳機手機架,就怕吃飯無聊,餐廳經營想新招,餐飲營業額都維持3%左右增幅,2018年還達到4.6%,不過可不是業績高就賺的多,老闆說像他這間店,月營業額得超過120萬,才算是賺錢。
個人鍋店老闆沈佑威:「毛利是非常非常微薄的,包括原物料成長人力成本的提升,然後租金的上漲,其實這些考驗都還是在的,但是整體的市場其實也有在增長。」
觀察年均銷售額,餐廳390萬,但小小飲料店也有331萬,攤販是95萬左右,老闆大嘆生意難做。
▲小吃攤年均銷售額是95萬左右。(圖/東森新聞資料畫面)
臭豆腐攤老闆林先生:「我一天瓦斯要兩桶,你想想一個月要幾桶,要60桶瓦斯,要多少錢。」
一塊塊臭豆腐,炸到酥脆起鍋,開了20年 ,從一天賣3至400份到現在剩下一半。
臭豆腐攤老闆林先生:「吃飽了,怎麼會再出來吃攤位,受益的都是餐廳。」
雖然吃的需求始終存在,但市場的餅就這麼大,可不是每家都能搶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