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版水行俠?這民族「可在海底行走」上岸會暈眩

聽新聞

▲巴瑤族長年生活在海面上。(圖/維基百科

 

你知道這世上真的有「水行俠」嗎?在我們的認知裡面,人類都是生活在陸地上面,雖然我們可以在海裡游泳、潛水,不過都是要依靠一些科學的技術才可以,不過有個民族的人,不僅可以長時間待在水裡,甚至連在海底走路都不成問題。

 

這個民族叫「巴瑤族」,他們是一個東南亞的族群,主要生活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之間的海域,因為長年依靠大海生活,所以也被稱為是最後一支海洋游牧民族。

 

數百年來巴瑤族都生活在這,他們多數人靠潛海捕魚為生,巴瑤族人從小就對大海有著奇特的適應能力,即便是在海底,也可以像在陸地一樣活動自如,甚至為了要能更適應水壓,巴瑤族人小時候便要刺破耳膜,不過因為久居海上,有些人上岸後還會產生暈眩的反應。

 

▲巴瑤族從小就對大海有著奇特的適應能力。(圖/維基百科

 

其實關於這個族群的神秘傳說非常多,據說在很久以前馬來西亞桑佛州的公主被洪水沖走,她的父親每日都活在悲痛與陰影之下,因次派遣部落出海尋找,並還說若未找到公主,就不能返回。沒想到經過一段時間,他們還是找不到該公主的下落,為了避免受到懲罰於是便留在海邊,就這樣經過時間的變化,那些族人的後代子孫也開始適應海上生活。

 

據悉,傳統的巴瑤族幾乎不會離開海面,即便上陸地也是因為要換取大米、水、其他物品,許多人一輩子都在海上生活,因為終年生活在海上,巴瑤族人的視力在水底反而更好。巴瑤族的人沒有國籍、沒有工作,男人每天出海捕魚,運氣好的話就可以吃到一餐,倘若運氣不佳的話,全家就會一起餓肚子,不過伴隨旅客增多,許多孩子也會向往來的旅客索取食物。

 

▲巴遙人在海中的視力比在陸地更好。(圖/翻攝自雪花新聞

 

巴瑤族生活相當儉樸,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傳統,不過目前巴瑤族的人數量正在減少,生存環境的惡化,加上周邊國家的歧視政策,不少巴瑤族人被迫遷移到陸地上生活,可能在過幾十年後,這群「水行俠」們便會消失在這世界上了。

 

看更多

 

日前大陸月球探測器「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而且其攜帶至月球、由重慶大學研製的小型科研載荷「月面微型生態圈」,上的棉花種子已長出嫩芽,被視為是太空試驗的重要里程碑。然而,由於月球日落後溫度陡降,這株棉花芽已不敵低溫而凍死。

 

綜合外媒報導,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隕石坑進行生物科學實驗,而這個像保溫盒的「月面微型生態圈」重達3公斤、容積不到1公升,裡頭除了棉花種子之外,還裝有馬鈴薯、油菜籽和擬南芥 植物的種子,有一些泥土以及果蠅卵和酵母。

 


▲月面微型生態圈(圖/翻攝重慶大學)

 

日前傳出棉花種子已克服月球低重力、強輻射、高溫差等嚴苛環境,成功長出嫩芽,成為有史以來第一批在別的星球發芽的植物。不過嫦娥四號試驗總設計師謝更新指出,隨著月背的晚上來臨,使用太陽能板供電的嫦娥四號失去電力,月球降溫到零下170℃,導致棉花嫩芽無法存活,其他種子也都未能發芽。

 

大陸國家航天局表示,生態罐在運作212.75小時後,目前相關實驗已經結束,其他有機物也會在封閉的容器內分解,不會影響月球環境。謝更新表示,雖然月面微型生態圈實驗宣告結束,但仍有助於未來人類在月球建造基地或是移居月球奠定基礎,同時激發年輕一代的研究員對太空探索的熱情。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12強東京巨蛋爭金】11/22(五) 中華VS美國  精彩賽事請看東森新聞

【12強東京巨蛋爭金】11/22(五) 中華VS美國 精彩賽事請看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