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泡麵市場上的霸主「康師傅」,如今市值卻僅剩下港幣563億元(約新台幣2212億元)。(圖/取自百度百科)
曾經身為兩岸食品業巨頭的「康師傅」,日前才交棒給二代接班人。而2011年時正值鼎盛時期的「康師傅」,控股總市值甚至一度突破港幣1400億元(約新台幣5502億元),並且光是一年賣出的泡麵就有60億包,更因此成為泡麵市場上的霸主。但如今,「康師傅」的市值卻僅剩下港幣563億元(約新台幣2212億元),前後就蒸發了高達港幣800多億元(約新台幣3144億元)。
而曾在台灣紅極一時的「康師傅」泡麵,究竟為何淪落到被消費者嫌棄的地步?陸媒也將其歸咎為三大原因。首先,「產品食安問題引發信任危機」。2014年時,頂新黑心油事件爆發,儘管作為頂新集團下轄的台灣「康師傅」並無涉及黑心油生產,但因負面事件持續發酵且波及到大陸市場,最終,台灣「康師傅」也在2017年1月1日宣布解散,不再生產、銷售泡麵。
▲「康師傅」因產品食安問題引發消費者信任危機,最終,台灣「康師傅」也在2017年1月1日宣布解散,不再生產、銷售泡麵。(圖/取自百度百科)
第二,「品牌形像老化」。雖然「康師傅」一直主打大眾路線,產品力十足,但不得不否認的是,「康師傅」缺少創新力。「康師傅」和統一纏鬥20年,從來都沒分出勝負,但卻因國外泡麵快速入侵大陸泡麵市場而崩毀。2017年,韓國11個月出口的泡麵總值達到了3億美元(約新台幣92.4億元),且光大陸市場就佔了其中三成,外國泡麵漸漸成為熱銷產品,而「康師傅」泡麵銷量卻一再下跌。
而反觀「康師傅」,來來回回卻都還是紅燒牛肉麵、老壇酸菜麵,連包裝都沿用十多年前的「經典造型」,麵體的口感也還是一成不變,也難怪消費者早就味覺疲勞了。
▲「康師傅」因品牌形像老化,就連紅燒牛肉麵的包裝都沿用十多年前的「經典造型」,導致銷量一再下跌。(圖/取自百度百科)
第三,「市場結構變化」。除了泡麵這個市場的競爭,隨著大陸消費水準提高,泡麵對於現在的消費者來說,早已從曾經的「物美價廉」變成了如今的「垃圾食品」,此外,食品外送業務更是瓜分「康師傅」市場的最大元兇。
以往泡麵的消費主力都是收入較為不定的勞工和學生族群,但現在,他們都能在外賣、外送平台上用更便宜的價格點到豐富的食物,而方便快速的點單及送餐方式,更贏得了一大批在校學生的支持,於是,作為消費主力之一的學生族群便投入了O2O(Online To Offline)外送平台的懷抱。對此,鼎盛時期的「康師傅」可能從未想過自己會以如此快的速度衰落,而對它造成最大打擊的,不僅是老對手統一,更是它曾經想都沒想過的外賣平台。
「康師傅」12月20日宣布世代交接,董事長魏應州辭任後由魏應州的長子魏宏名接棒,在大陸消費食品業發展成驚人。然而這品牌作為兩岸泡麵大王,並且以紅燒牛肉麵為公司主打產品,卻有不少人在享用康師傅泡麵時,都抱怨裡面的牛肉和包裝不相符,不過有大陸網友透露,實體店面的牛肉和包裝一模一樣!
▲(圖/翻攝新浪看點)
現代人生活繁忙,凡事都講求快速與簡便,所以泡麵變成了不少人的日常必備糧食,而在大陸最大的泡麵品牌就屬康師傅,雖然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泡麵包裝上的照片大多「僅供參考」,不過仍有不少人會抱怨裡面的牛肉料包就只有「幾粒黑黑的東西」,根本和照片上豐盛的料理不一樣。
▲(圖/翻攝新浪看點)
根據陸媒報導,對於「康師傅牛肉麵有沒有牛肉」這件事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因為有人認為料包裡面確實有細碎的「牛肉乾」,不能說是完全沒有牛肉,而有的人則認為牛頭乾並不是真的牛肉。
其實康師傅幾年前有在大陸開了實體牛肉麵店,有網友對此表示,會說康師傅牛肉麵沒有牛肉的人,應該都是沒去過實體店,因為實體店面所賣的牛肉麵可是真材實料的,而且牛肉大塊、麵條爽口,和包裝上面畫的一模一樣。
▲(圖/翻攝新浪看點)
不過泡麵作為一款速食產品,其實本來就無法和實體店相提並論,而想要吃到如此貨真價實的康師傅牛肉麵,價格也不便宜,一碗就要價人民幣48元(約新台幣215元),對比泡麵一碗僅需人民幣5元(約新台幣22元),因此會到場品嘗的人,反而比買泡麵的人還要少上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