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書劍恩仇錄 金庸小說昔解禁因鄧小平1句話?

聽新聞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30日驚傳病逝香港。(圖/東森新聞資料畫面)

 

17年的3月1日,香港文化博物館辦了首個常設的「金庸館」,深度的展示金庸(本名:查良鏞)的創作過程,而展期持續到今年的12月31日,不料金庸卻於30日驚傳病逝香港,這個展立刻變成金庸向香港的告別儀式。

 

根據《聯合報》報導,金庸對於香港人來說是一種符號,過去半個世紀,金庸的作品影響著兩岸三地,同時也開創了三個香港的時代,包括香港的武俠時代、香港文人辦報時代、香港兩岸橋梁時代。

 

1955年,金庸在《新晚報》發表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該作品是他的開筆作,也是香港武俠的首作,此後金庸開始聲名大噪,數十部的作品影響全球華人社會,改編的電視、電影也都大受歡迎。

 

金庸原是一位記者,自從寫了武俠小說後,躍身成為「武俠盟主」。1959年他與沈寶新共同創辦了「明報」,在當時明報只是一份走偏鋒的小報,利用一些小市民感興趣的話題,簡而清的馬評,再配上其武俠小說去吸引讀者。1960年代開始,大陸政局動盪,金庸因反共雜誌創辦人身分,使得小說不可在大陸出版。

 

▲鄧小平。(圖/維基百科)

 

但金庸一直都與兩岸的領導人有交情,1981年他獲邀訪問北京,當年中共港澳工委主持人廖承志的報告上,鄧小平批了願意見查良鏞先生。鄧小平在接見同時,說到當年中共建政後鎮反中殺了金庸父查民卿之事,但金庸表示那是改朝換代的悲劇,自己淡然不記前仇。其後,他託人送全套金庸武俠,金庸小說由此在大陸全面解禁。

 

看更多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30日驚傳病逝香港。(圖/翻攝自微博)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30日驚傳病逝香港,引發網友一片哀悼。金庸共著有15部膾炙人口的小說,被翻拍成無數影視作品,身價也隨著著作水漲船高,被稱為是「上下五千年最有錢的文人」的金庸,據悉,小說版稅收入1年約近4千萬台幣。

 

據公開資料保守估計,金庸小說於全球發行量已經超過了3億冊,翻拍與他作品有關的電影電視粗略統計也已經超過100多部。1991年的「香港華人億萬富翁榜」中,金庸以12億港幣的資產,名列香港百富榜第64名,明報集團年盈利當時更達到一億港元。倪匡曾說,金庸是「中國五千年來第一個致富的知識份子」。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30日驚傳病逝香港。(圖/東森新聞資料畫面)

 

金庸早期的收入主要靠報紙上的連載小說賺取稿費,而在他封筆後,陸續開始將小說整理成冊出版,版稅成為了一筆巨大財富。

 

早期的版稅收入雖難以查據,但金庸小說經久不衰,歷經三、四十年仍在不斷再版發行。2010年,金庸小說在內地重新結集出版,金庸版稅收入約新台幣1,555萬元;2016年,第十屆作家榜上,金庸名列17名,版稅收入約新台幣3,777萬元,此時距離金庸封筆已過去了44年,還能賺取高達3,777萬元的版稅,吸金能力可見一斑。

 

而隨著電影、電視的普及,金庸小說翻拍成無數影視作品,香港最早開始對金庸小說進行影視製作,《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雪山飛狐》等作品掀起翻拍熱潮,每一次翻拍都會有一筆版權費進入金庸的帳戶。

 

周星馳當年拍《功夫》時,片中使用到「小龍女」、「降龍十八掌」等,就得付金庸6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6萬元)的知識版權費。而據悉,金庸最後並沒有把這筆錢放入口袋,而是捐給了南亞海嘯的災民。

 

而雖然小說版稅已經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來源,但真正讓金庸成為億萬富豪的,是靠他自己的經營能力。

 

金庸不只是一個武俠小說家,更是香港著名報紙《明報》的創辦人。1959年,他靠著寫武俠小說賺的第一桶金,開始追逐自己的夢想,創辦了《明報》。

 

《明報》剛出版的時候,發行量十分慘澹,而為了擴大銷量,金庸在報紙上連載《神鵰俠侶》,積累了大批忠實讀者。

 

而經過多年的辛苦經營,《明報》1991年股票上市時,其市值已達8億7千萬港幣(約新台幣34.3億元),金庸獨占六成。上世紀90年代,金庸已經是香港傳媒大亨,他的成功都和他的文字有莫大關係。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

全台急凍「先溼後乾」多地有雨! 12月颱「帕布」最快今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