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團來襲氣溫驟降,動輒就出現10度以下的低溫,醫院診所又出現許多看病的人潮。今年在新冠疫情過後,不只是流感肆虐,原本的新冠病毒仍持續造成感染,同時例如腺病毒、腸病毒等等,也一樣造成流行;近期,從中國進入到台灣的「黴漿菌」,也開始造成新一波大流行,這種被稱為「行動肺炎」的黴漿菌,已經成為令人聞之色變的流行呼吸道疾病之一。
呼吸道感染大部分症狀是相似的,主要是發燒、咳嗽、流鼻水、喉嚨痛、頭痛,因此有就醫時也很難第一時間確定究竟是何種病源感染。台大兒童醫院黃立民院長就表示,如果民眾要從症狀來區分本身是有點困難,不過今年秋冬常見的呼吸道感染還是有些細微的差別:
1. 黴漿菌:可以從「有無流鼻水」來辨別,還有一個特點是咳得比較久。如果發燒咳嗽很厲害,然後已經過了兩三天還是沒有鼻水,就要考慮可能是黴漿菌感染。
2. 流感:特點是四肢關節、肌肉酸痛會比較明顯。
3. 新冠肺炎:如果有味嗅覺異常,或味覺和嗅覺變得比較差,就屬於非常典型的新冠。
目前新冠和流感都有快篩可以進行篩檢,而流感跟新冠的病程是一個禮拜左右。黴漿菌則是兩個禮拜,假設今天已經連續咳超過一個禮拜了,卻又沒有變嚴重,那就可能是感染了黴漿菌。
不過黃立民院長也提醒,現在大部分人得到呼吸道感染,其實都不是單一細菌或單一病毒。隨著診斷技術越來越靈敏,發現一個人得到兩種以上病菌的機會大為提高。黃院長表示曾經碰到兒童個案,同時驗出三種到五種病原體。
這個情況可能是在一次聚會裡面,同時從不同的人身上感染到不同的微生物,比如說一個人得到流感病毒,另一個得到新冠病毒,使得混合感染成為目前呼吸道感染的一個常態,所以一但有相關呼吸道症狀,還是盡量能避免社交互動就要避免。
目前也確定混合感染會讓疾病的嚴重程度變高20%到30%,我們要避免混合感染,最主要就是盡量單純化接觸、接觸的時間不要過長。
同時,病毒是否產生抗藥性也是治療是否有效的關鍵。黃立民指出,台灣2019年黴漿菌的抗藥性已經從原來2011年的20%提升到70%,所以在差不多七八年之前增加了50%的抗藥性,已經直追韓國、日本,僅次於中國大陸。事實上,整個東亞都是屬於黴漿菌抗藥性高風險區。
要減少黴漿菌抗藥有幾個辦法,第一個要減少不適當的抗生素使用,如果在一般的感冒就開很多紅霉素的話,自然就會有抗藥性,這是已經被證實了。日本限制紅霉素的使用後,就把黴漿菌抗藥從80%降到50%。
再來就是要及早開始治療,而且療程要完整,最怕的是治療一半就把藥停掉,等於是在身上培養抗藥性的細菌,使這些抗藥性細菌回到社區大環境中,讓這個細菌繼續去傳播,所以這也是醫界一直呼籲處方抗生素後要把整個療程吃完。
最後就是要發展新的藥物,目前黴漿菌對紅霉素抗藥,所以必須要用四環霉素,可是四環霉素也是很容易產生抗藥性。一但再產生抗藥,變成無藥可用就會是個嚴重的問題。但發展新的藥物需要時間,一般需要十幾年的時間,所以要合理使用抗生素,不要讓抗藥性太快產生。
另外基本上若是重症高風險族群,儘早確診自己的呼吸道疾病為何更至關重要。重症高風險族群主要包括年紀65歲以上,再來就是不到65歲但有相關慢性病,或者有在接受免疫抑制藥物治療的族群,而孕婦也是屬於高危險群。這些人一但罹患呼吸道疾病最好盡快確認病原為何,透過快篩、就醫來儘速確診,以便進一步安排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