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月嬰「染梅毒」發燒40度 疾管署揭感染原因

聽新聞
疾病管制署今(21)日公布,我國出現1名「2月大男嬰」感染先天性梅毒案例。(示意圖/Pixabay)
疾病管制署今(21)日公布,我國出現1名「2月大男嬰」感染先天性梅毒案例。(示意圖/Pixabay)

疾病管制署今(21)日公布,我國出現1名「2月大男嬰」感染先天性梅毒案例,經查發現父母也都是陽性,其中詭異的是,母親在懷孕第12周、第32周梅毒檢驗結果皆為陰性,讓疾管署推測可能是32周後至生產前因「1行為」導致。

疾管署今日表示,國內出現1例「2個月大嬰兒」先天性梅毒病例,今年6月上旬因發燒至40度就醫,就醫時因有皮膚紅疹、色素沉著及長骨出現骨質異常症狀,醫師通報為疑似先天性梅毒,後經檢驗確定感染。

對此,醫生進一步對父母抽血,檢驗梅毒均為陽性,一家3口一起接受治療中;其中,母親雖於孕期第12周、第32周定期做產檢,梅毒檢驗結果皆為陰性,推測是懷孕32周後至生產前,因「不安全性行為」感染梅毒所致。

國際間近年梅毒及淋病疫情呈現上升趨勢,且新生兒先天性梅毒數亦也上升,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我國去年新增確定感染、通報梅毒人數計9941人、淋病8257人,「不安全性行為」是主要感染原因。

疾管署指出,與2022年相比,梅毒上升2%、淋病上升3%;依年齡層分析,15至24歲族群梅毒、淋病增幅最為明顯;另外,疾管署表示,我國近年每年約有1至2名先天性梅毒確定感染個案,未有增加趨勢。

疾管署呼籲,梅毒及淋病雖屬可治癒之疾病,但是無法終身免疫,只要有不安全的性行為,不論是陰道交或口、肛交等,都有可能感染性傳染病,由於性傳染病症狀不一定明顯,預防性傳染病最重要的是做好預防措施。

疾管署提醒,為了自己及親密伴侶,甚至下一代著想,如果出現疑似症狀或懷疑自己感染性傳染病,請立即至泌尿科、皮膚科、婦產科或家醫科等科別就醫,以及早治療。

性病 梅毒 嬰兒 性行為 不安全性行為
廣告 /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東森新聞 51 頻道 24 小時線上直播|Taiwan EBC 24h live news

Live/小白兔又失言!?郭智輝再爆金句:電價太便宜會浪費!

Live/小白兔又失言!?郭智輝再爆金句:電價太便宜會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