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首頁 搜尋

英國和歐盟:70年糾結 為何剪不斷理還亂

BBC News 中文 2020/12/26 15:33 BBC News 中文 字級:
讀稿
英國和歐盟:70年糾結 為何剪不斷理還亂

▲(圖/PA MEDIA)

英國脫歐長跑結束,從全民公投到過渡期截止,前後四年半,長跑的接力棒先後在三任英國首相、兩任歐盟理事會主席手中傳遞。

英國和歐盟自二戰結束以來70年關係剪不斷理還亂,現在就此進入新的階段。

這是英國第二次嘗試脫離歐盟(及其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第一次失敗,第二次成功。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開始跟歐洲大陸雙人舞,從一開始就別扭;1973年英國加入EEC,煙花慶祝之後很快進入磕絆爭吵的常態,兩年後矛盾激化,英國舉行公投決定是否脫歐。

結果三分之二選民支持不脫離。

40多年後,2016年6月23日,英國再次就是否脫歐舉行全民公投。

自始至終,歐洲一體化這個夢想一直在背景裏閃現。在英國國內,英歐關係則如利劍,切割政黨和民意,折損領袖政治生涯。

那麼,離也不是合又不爽,英國跟歐盟的關係是怎麼走到今天這種地步的呢?


Churchill
Getty Images
丘吉爾首相對歐洲一體化有自己的設想

你不理我不睬

二戰結束後,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就提出過他的「歐洲夢」,希望通過一體化的歐洲來防止戰爭再度爆發。那時法國也有自己版本的「歐洲夢」。

1950年,法國時任外長舒曼提出舒曼計劃,1952年與西德、荷蘭、比利時、意大利和盧森堡簽署《巴黎條約》,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也稱歐洲煤鋼聯盟),掌控煤鋼這些軍事和工業物資來保障歐洲和平,並為戰後重建提供生產資料保障。這是日後的歐洲共同體、歐盟、歐元區的始祖。

因為理念設想不同,談判不成,英國沒有加入這個聯盟。當時德國魯爾地區由英國佔領,並受戰勝國委員會控制,大量工業設備正在拆除。

1957年,煤鋼聯盟六國簽訂了《羅馬條約》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羅馬條約成為成員國之間自由貿易、自由旅行的開端。之前談判的時候,英國派了貿易官員參加,最後還是沒有加入。


掉頭!Non!

戴高樂
BBC
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斷然否決了戰時親密盟友英國的入歐申請

歐洲戰後重建和發展迅速。《羅馬條約》簽訂那年,1957年,英國保守黨政府上台,首相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看到了西歐經濟騰飛,也看到西德的影響力日增。他認為英國應該加入這個共同體,並且成為它的中心。

後來就任首相的希斯(Edward Heath)奉命率團去布魯塞爾談判,歷時18個月,艱辛自不待言。

1961年,英國和丹麥、愛爾蘭一起提交加盟申請,法國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乾脆俐落地說Non!(不行!)他認為英國對歐洲一體化有牴觸,加入EEC後可能對法國的地位和影響力構成威脅,而且英國跟美國關係密切,將來或許導致美國在歐洲的勢力擴大。這跟戴高樂的目標相悖 - 他希望借EEC平台提升法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麥克米倫親自到巴黎與戴高樂將軍溝通,希望他改變態度支持英國入歐,結果被毫不留情地拒絶。作為戰時盟友,英國感覺遭到了背叛。1963年法國對英國入歐申請投了否決票。

戴高樂警告其他五國,要是接納英國,則EEC面臨解體。1967年11月27日,戴高樂在香舍麗榭宮開記者會發表聲明,說英國對建設歐洲共同體的牴觸根深蒂固,而且英國經濟狀況與歐洲不相配,必須轉型才有可能被考慮接納。這等於第二次否決了英國入歐申請。


成功入歐及以後

1969年,戴高樂辭職下台後,英國第三次申請入歐。接替戴高樂的蓬皮杜總統(Georges Pompidou)對英國態度較柔和,更願意傾聽。經過密集的努力,包括「美食外交」,戴高樂的否決被推翻,英國如願以償。時任英國首相希斯1972年1月在布魯塞爾簽約,英國於1973年1月1日成為EEC成員。

當時,英國國內迎新年的狂歡也成了入歐成功的歡慶,跟法國隔海相望的多佛港篝火熊熊,煙花炫麗。

但在國內,跟歐洲的關係始終是分裂朝野的荊刺,堅定反歐派仍有地盤,支持者陣營也不完全都全心全意。工黨、保守黨輪流上台執政,歷任首相歷屆政府,都未能消弭這個分歧,反而都為這個難題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兩大政黨內部都有立場鮮明的親歐、反歐陣營。

1974年英國大選,保守黨下台,工黨首相威爾遜(Harold Wilson)政府執政。工黨在競選綱領中承諾要與EEC重新談判英國成員資格的條款,新政府就職後力主脫歐的外相卡拉漢(James Callagan)即奉命去布魯塞爾重新談判。

威爾遜政府任內,23名內閣成員中7人主張脫歐。保守黨內也分成去留兩派。去留兩派針鋒相對,最後要「讓人民決定」,用公投作決斷。

1975年6月5日,在經濟持續不景氣,通脹、失業率持續雙高的背景下,英國就是否脫離EEC舉行公投,結果是67.2%支持留在EEC。

兩大主要政黨的脫歐派和留歐派在公投前都到全國各地爭取支持。後來的保守黨首相撒切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當時立場鮮明地親歐,執政後堅決要脫歐,最終為此下台,揮淚離開唐寧街。


撒切爾說「No!」

撒切爾夫人和她的外相傑弗裏豪在英歐關係上分歧嚴重
Getty Images
撒切爾夫人和她的外相傑弗裏·豪在英歐關係上分歧嚴重

整個80年代,歐洲問題在英國國內始終是個分裂因子。1979年大選,工黨採納了反歐洲共同市場的立場,但到1983年,在黨魁基諾克(Neil Kinnock)領導下,轉型成了親歐政黨。

而保守黨政府內部佔上風的脫歐派對歐洲的疑慮、戒備越來越重。到了1988年,撒切爾夫人直言集權式的歐洲共同體對英國將意味著哪些「噩夢」。她每年向布魯塞爾抱怨英國貢獻大於收獲,不合理,要求補償;對日益由德國主導的EEC和經濟、政治加速一體化目標日益明確的歐洲也更加牴觸。

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上半葉,時任歐盟委員會主席的德洛爾(Jacques Delors)推動歐洲一體化加快進程,包括賦予布魯塞爾更多立法和行政權力,把歐洲議會作為歐洲的立法機構,制定單一歐洲法案等。1992年《馬斯特裏赫特條約》(即《歐洲聯盟條約》)簽署,歐盟成立,決定1995年歐盟擴大。

英國保守黨政府內部在歐洲一體化議題上的對立則日趨明顯。親歐派呼籲不要坐失駕馭即將啟程的歐洲列車的機會,脫歐派堅決抵制「丟失國家主權」。

1990年10月30日,撒切爾在英國議會下院對歐洲一體化呼聲直接做出回應:「No, no,no」(不,不,不)。兩天後,她內閣中支持歐洲一體化的外相傑弗裏·豪(Jeffery Howe)辭職。

當時,英國經濟漸趨惡化,通脹居高不下,保守黨民意下跌,黨內對擔任黨魁15年的「鐵娘子」的不滿日增。歐洲問題似乎成立最後的稻草,促使保守黨重選黨魁,逼鐵娘子下台。撒切爾夫人揮淚告別唐寧街10號。


進入21世紀

布萊爾
AFP
工黨首相布萊爾在布魯塞爾熱情洋溢地形容自己「親歐」

根據《馬斯特裏赫特條約》,1999年1月1日開始實行單一貨幣歐元,由歐洲中央銀行負責對歐元區國家實施統一的貨幣政策。2002年1月1日起,歐元紙幣和硬幣正式流通。英國、瑞典和丹麥沒有加入歐元區。

在英國,保守黨連續執政18年後,1997年下台,工黨上台,英歐關係進入布萊爾(Tony Blair)時代。布魯塞爾不少人把布萊爾視為新工黨、新英國、新歐洲的象徵。布萊爾形容自己「親歐」,支持歐洲政治經濟更密切融合。

2005年,英國成為歐盟輪值主席國。6月23日,布萊爾在歐洲議會講話時被人起哄。他笑一笑,繼續演講,在講話中稱讚歐盟是各國和各國人民價值觀的聯盟,團結的體現,不僅是各國貿易往來的共同市場,「也是我們生活於其中的共同的政治空間」;面對全球化浪潮,歐盟至關重要;歐盟需要「現代化」。

布萊爾對歐洲一體化滿腔熱情,後來有傳言說他卸任英國首相後可能會去布魯塞爾當「歐洲總統」。

工黨執政十年間,歐盟東擴,大量東歐公民進入英國,引發移民問題爭議。同時,東歐成員的加入也衝擊了歐盟內部的決策機制,歐盟改革成為熱點。歐元區經濟危機的爆發,又引發英國是否應該承擔拯救重災區歐元國家義務的問題。

同時,歐洲政治一體化進程遇挫。《歐洲憲法》遭到部分國家抵制。英國決定就是否接受該憲法舉行公投。但是,因為法國、荷蘭率先公投並否決了這部憲法,英國就沒必要公投。

《歐洲憲法》流產後,又簽了《里斯本條約》,內容跟《歐洲憲法》文本有不少相通相同之處。


卡梅倫:全民公投

卡梅倫
AFP
2016年,卡梅倫首相兌現保守黨競選承諾,宣佈就英國是否脫離歐盟舉行全民公投

2010年5月英國大選產生保守黨和自民黨聯合政府,是英國百年歷史上第一次。在國際金融危機和洲債危機的大背景下,卡梅倫首相(David Cameron)的聯合政府對歐盟一方面加強商貿關係,另一方面拒絶向歐盟移交更多國家權力,反對歐盟加強經濟監督。

英歐關係帶著矛盾,又進入保守黨單獨執政時期。2013年1月,卡梅倫承諾,如果保守黨在大選中當選,將就是否脫離歐盟舉行公投。

這個承諾兌現了,公投定在2016年6月23日。

他說,希望能在公投前與歐盟就英國的待遇條件問題達成新的協議。普遍認為這是為了爭取脫歐陣營的選票採取的策略。

但法國和德國對此表示,英國不能對歐盟成員資格附屬的責任、義務和條件「挑三揀四」。

2014年5月,歐洲議會選舉揭曉,英國獨立黨(UKIP)獲24個代表英國各選區的席位,而歷來輪流分享第一、第二名的工黨和保守黨這次分別屈居第二、第三。

這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被形容為歐洲政壇地震。UKIP創辦人法拉奇(Nigel Farage)被歸為「疑歐派」,聲稱要挑戰歐盟和歐洲議會的不民主。

他曾是保守黨黨員,《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簽署後退黨,自己組建英國獨立黨。


特蕾莎·梅、鮑里斯·約翰遜:先後接盤

特蕾莎·梅2017年在達沃斯
Getty Images
英國保守黨首相特蕾莎·梅從卡梅倫手裏接過了脫歐這個無比棘手的難題,屢敗屢戰,終告失敗,把接力棒交給了鮑里斯·約翰遜

6月23日公投決定脫歐。卡梅倫和許多親歐派震驚不已,無奈必須面對現實。

卡梅倫7月13日履行諾言宣佈辭職,稱尊重英國選民的意願。他留下的是一個撕裂嚴重的英國政壇和社會,以及艱難的脫歐談判。

人們常把這個過程比喻為夫妻決定離婚之後的分家過程。全方位切割,從關稅到人員跨境流動,一切都得在規定的期限內達成協議。

卡梅倫的繼任特雷莎·梅首相接過脫歐接力棒。

三年後,她在大選中敗給曾經是她手下外交大臣的鮑里斯·約翰遜,離開唐寧街10號的那一刻,也交出了脫歐接力棒。那三年中,脫歐談判的一個又一個截止期限來了又去了,沒有突破也沒有進展。

2019年7月,新上任的首相約翰遜接過了一個脫歐僵局。

約翰遜就職
BBC
約翰遜當選相,上任伊始明確表示,他完全有信心在99天內解決脫歐問題 — 在10月31日最後期限之前實現脫歐。後來經歐盟同意,延期到年底

經歷了三年半的驚心動魄、千回百轉,經歷了三任首相三屆政府,英國終於退出歐盟,時間是2020年1月31日格林尼治標凖時間23:00,布魯塞爾時間24:00。

按照規定,在那之後是11個月的過渡期,可以就分手之後各方面的安排和關係展開談判,最主要的是貿易和人員跨境流動。進入最後一個月,談判還在進行,硬脫(無協議)的可能性仍舊存在。

過渡期於2020年12月31日午夜結束。

時間表
BBC

 

【往下看更多】
聖誕節:英國電視台Channel 4製作「深度仿冒」女王致辭
英國脫歐:BBC事實核查盤點英歐自貿協定十大看點
肺炎疫情:英國發現與南非有關的新變種病毒

 

【今日最熱門】
美國職棒五大好球 精彩守備絕對好看
逼近155! 日圓兑美元 創34年來新低
長期疲倦、咳嗽恐罹癌? 醫曝「7症狀」應及時診治

 

分享 目前無推薦商品
關鍵字: 英國 歐盟 糾紛 70年

推薦閱讀
分享
目前無推薦商品
上一張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