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首頁 搜尋

大陸誕生首批失眠複製猴 有助生物節律疾病研究

中央社 2019/01/24 13:43 中央社 字級:
讀稿
大陸誕生首批失眠複製猴 有助生物節律疾病研究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透過敲除關鍵基因的方法,複製出5隻生物時鐘紊亂的猴子。這代表實驗用疾病模型猴批量複製成為現實,全球實驗動物使用數量可望大幅降低,將加快藥物研發速度。

 

最新藝人八卦動態快追蹤【東森娛樂IG】

綜合新華社和中國科學報今天報導,這批複製猴將用於生物節律的研究,而生物節律紊亂與睡眠障礙和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憂鬱症等精神類疾病,以及糖尿病、腫瘤和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關。

 

中國科學院23日在上海舉辦「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複製)猴模型」記者會。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和研究人員報告上述研究成果,相關成果今天登上中國綜合英文期刊「國家科學評論」的封面。

 

據表示,10年攻關和10億美元投入幾乎是目前新藥出爐的標準配備,但是即使投入如此之鉅,失敗率仍然超過90%。科學界認為,根本原因在於缺乏遺傳背景一致的實驗用疾病模型猴。

 

報導說,在嚴格遵循科研倫理的前提下,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團隊首次透過敲除關鍵基因的方法,獲得5隻生物時鐘紊亂程度不一的疾病猴,並從中選取一隻紊亂特徵最明顯的獼猴作為複製原型,透過採集牠的體細胞核,最後獲得5隻複製疾病猴。

 

這批複製猴最大的目前超過半歲,最小的也超過3個月。報導表示,「至此,疾病模型猴的構建難題被攻克」。

 

研究團隊說,2016年,團隊首次利用CRISPR/Cas9方法,敲除了猴胚胎中的生物節律核心基因BMAL1,繁殖一批缺失BMAL1的獼猴。這些猴子的晝夜活動紊亂而且有睡眠障礙,並表現出類似焦慮和精神分裂症的症狀。

 

不過,由於遺傳背景不一樣,而且體內不同細胞的基因型有差異,上述症狀在這些猴子身上表現的嚴重程度並不一致,不是理想的動物模型。

 

為此,研究團隊採集一隻基因敲除獼猴的體細胞,透過體細胞複製技術,獲得5隻BMAL1基因敲除的複製猴,進而在國際上首次成功構建了一批遺傳背景一致的生物節律紊亂獼猴模型。

 

據報導,全球藥物研發目前使用大量實驗動物進行藥物安全性和代謝檢測,並招募眾多臨床實驗人群進行藥效評估。隨著疾病模型猴批量複製技術不斷成熟完善,未來全球實驗動物的使用數量有望大幅降低,臨床實驗人群服用無效藥物的比例也將大為減少。

蒲慕明說,團隊下一步將繼續優化「基因修飾+體細胞克隆技術」,研製患有各類腦疾病的複製猴模型,藉以繪製「全腦神經聯接圖譜」,並研發更有效的腦疾病治療手段,提升藥物研發效率。

(封面圖/大陸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往下看更多】
陸黃金每克大跌人民幣14元 2年來單日最大跌幅
日本免稅擬改「先付後退」 新增信用卡退稅更便利
踩晶片禁令紅線?技嘉喊冤:遵循規範未出貨中國

 

【今日最熱門】
大谷轟191公里「怪力彈」 教練笑:球棒裡住著閃電
川伯想選新北? 李四川:「我不一定做滿」 蔣秒唱歌慰留
Lulu遭爆受黃子佼牽連「婚事告吹」 萬秀金孫深夜發聲

 

分享 目前無推薦商品

推薦閱讀
分享
目前無推薦商品
上一張
關閉